是时候深入思考自己的说话方式问题了。
上午有两件事,虽小,但给我印象深刻,感受深的是说话背后的思维方式。
客观与主观
一个是领导询问对某个问题的看法,L君从程序角度分析流程处理过程,不完全表明自己立场,但看起来有理有据;自己则从感觉出发,虽然也对,但终究是一种推测。我想,这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或者是从客观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思考、描述问题的习惯。后来表态时,L君又明确表示认同领导意见,自己自叹弗如。
这件事,让我思考一个问题,说话背后有固定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客观思维和主观思维。
客观思维从客观事实出发,比较冷静,不夹杂感情,特点一是用固有的框架去框这个事件,得到的结果符合基本要求,有理有据,别人挑不出毛病,显得很专业,而且直接到了执行层面。这个虽然不一定真的符合事实,也 可能达不到实际成效,就是走形式,但它真的很高级,总能让自己占据高位,不陷入被动。特点二是处理问题更加简化,因为程序、标准是现有的,不符合的直接去除,符合的处理过程已经明确,可以减少很多工作量。特点三是有交流基础,这个标准和程序大家都认可,交流就会无障碍。
主观思维是更重视感受,看到现实背后的东西。特点一是更注重人际交流,这次谈话,仅从客观表达效果肯定不好,因为领导已经有看法,只是看看其他意见,也是履行集体决策(实际上客观表达是建立在对方主观已经明确的基础上的,是共情行为的一种方式)。特点二是联想广泛,能引出很多深入的思考,看到深层次的问题,但这个思考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可能符合对方需要也可能是对方不想听到的。特点三个人判断太多,增加犯错机会。
总结:客观也好,主观也好,前提是看需要,表达之前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看能用什么。这个判断要形成习惯。
用客观保护自己
另一件事是和同事交流文风的问题,说以前文风虚话、套话多,现在更实。自己解释说,虚是做的虚,不好实。这是不对的,犯了过于主观的毛病。虚的原因有很多个,有环境、风气、水平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只主观认定一个。另一点,应该就事论事,不能把工作都否定了,既看低自己,又得罪别人,害人害己。
在这一点上,必须反思。一是必须养成就事论事的习惯,坚决不扩展,要说大话,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既有水平又保护自己。二是低调,不过多解释,不贬低自己更不贬低别人,甚至主动想和说自己及别人的好,哪怕不一定是真的。要给大脑积极的信号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