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道,自己三十而立。这里的立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可以在社会上自己养活自己,而是精神上的立。那么此时他到底立了吗?我觉得他是在不断朝向礼,最终立于礼。这其实就是一个立的过程。
孔子在早年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贵门子弟到孔子那里去学习礼,很快孔子叫小有名气,孔子懂礼这件事情很快已经为很多人所知。但这个时候,贵们子弟是自己的内心真正有礼,才去学习吗?我想不是的。如果他们认为礼还可以去治国,就应该把孔子推荐到️很高的官位上才对,但是现在他们只是拜孔子为师,孔子只是一个老师的身份,说明他们的礼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内心深处的。那么这个时候孔子是立于礼吗?我想不是的。他自己现在只是教礼,单纯的在教学,只是非常的懂礼对礼了解的知识很多而已,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在内心上有礼,比较的偏形式,不是自己内心上的礼。并且他现在还没有把这种礼推广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都是形式上的,只是学习礼,而不是在内心上的。孔子此时还没有恢复礼乐制度,在这方面孔子也还没有立。
鲁昭公不久就重用了孔子,有一次他问政与孔子。鲁昭公问,秦国地方小,所处的位置又那么偏僻,他为什么强大呢?孔子回答,秦国虽然地方小,所处的地方偏僻,但是他的行为非常的中正。并且秦国还启用了人才,当时百里奚是一个地位很低贱的奴隶,但是秦国的国君却重用了他,让他来治理这个国家,很快秦国就强大了起来。孔子此时有了一些自己的政治方针,他可以分析出来其他国家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但是此时孔子,他就拥有了很成熟的政方略了吗?我想是没有的。因为此时他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以及很具体的方法来治国,所以这个时候孔子还没有很详细的治国方针,还很不成熟。孔子这个时候自己的内心更加朝向礼,更加的立,不是形式上的了。那么鲁昭公为什么用孔子呢?他是看中了孔子的才能,觉得他很有才华,很赏识他吗?不是的,不然为什么他没有让孔子治国?这时鲁昭公看重孔子只是因为他有礼,在外交上有用处,要用到礼。鲁昭公此时已经觉得礼无法治国了,没有用处,他的内心也是没有礼的,只是形式上的。可见此时孔子还没有把礼推行于别人,恢复礼乐制度,在这方面孔子还没有立,还没有推行成功。
不久之后,鲁国内部就乱了。孔子此时见鲁国的局势,觉得目前很难实施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便从鲁国离开去了齐国。他想在那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把礼恢复到每个人心中。孔子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要靠近齐国的君王,也就是齐景公。齐景公很快就问政于孔子。孔子说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臣要忠于国君,孩子要孝道与父亲,父亲也要有他自己的样子,每一个人都要严格的遵守他的位置,以及和别人的关系。第二齐景公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不仅要严格的遵守秩序,国君还要节约钱财,不要随意的去花费钱财,而是要节约一部分的钱去爱民,分发给百姓或者做一些对百姓有益的事情。此时,孔子明显要比之前的政治方针成熟了很多,他考虑到的更加的详细,并且更加的系统。孔子此时自身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方向,自身内心也已经非常的成熟,思想也更加成熟,更加的立了。包括他的治国方法和之前相比,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最终我们看到的孔子是一个圣贤型的人,他兼济天下,并且恢复了礼。但是孔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这样,他也是在不断进步的。孔子他不断在进步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不断地立起来,并且朝向圣贤的过程,直到最终他才真正的立了起来。
孔子这么一个圣贤型的人,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当时那个时代,对现在来说,他一直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盏长明灯,他一直在闪烁着,并且点亮了很多人的内心,让我们在逐步的朝向礼乐制度的美好世界。孔子不仅自己立于礼,还试图着让整个世界都立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立于礼。孔子也真正的将自己的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