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阴沉了大半天的天气突然放晴,暖暖的阳光照在客厅和卧室的每一个地方,看到这个光景,本来不打算午休的我,突然萌生了躺在床上晒晒太阳的冲动,好久没有这样舒服的躺在床上午休过了。
与我午休一直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大多时候不会午休,偶尔午休也会躺在沙发上眯会一会完事。记忆里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从来没有爬上床的习惯,不知怎么的,今天午饭后整理房子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今天突然就会有了这样的冲动。
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沉沉的睡去了,醒来的时候,阳光正照在我的脸上,虽然刺眼,但也很是温暖。躺倒了就不想起来了,尤其是有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越加发懒不想起来,就静静地闭着眼睛着,就当冥想了半小时左右,才很不情愿的起了床。
这几天因为小姑回来,亲耳听到表弟对小姑极为暴躁不耐烦的态度,心里一直很不舒服,连续几个晚上没有睡好,睡眠不好,白天整个人状态也不好。下午补了个美美的觉后,感觉整个人清爽了许多。起床后跑了一杯咖啡,拿出一个小馅饼,切了一个石榴后,坐下来一边开启下午茶时光,一边拿起平板一边开始今天的日更。
说起表弟对小姑的态度,我也在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仔细回味过这事。我是这么想的,要说表弟这个人其实也并不坏,他对外人总是很细心周到,给人的感觉都是性情温和,也许在他看来自己的母亲自己态度差点也不会计较,所以才会这样吧!
要说表弟对小姑这样,其实双方都是有原因的。表弟是第一个孩子,小姑对表弟无底线的溺爱,尤其是表弟媳妇去世后,小姑也是心疼儿子,中年丧妻,为了顾及儿子的心情,唯恐自己的言行伤及儿子,在儿子面前毫无原则的小心谨慎,也是儿子对她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作为亲人我也是心疼表弟的,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有些事发生了就得面对,人不能永远活在悲痛中,更不能因为自己心里苦,就将自己的烦恼苦闷转嫁到亲人身上吧!
表弟媳妇去世快十年了,从表弟对待外人的态度,对待工作的热情来看,他应该也是走出来了很多,但就是在对待亲人,尤其是自己的妈和妹妹的态度上,有点变本加厉。要说媳妇去世,也是因为病的缘故,小姑和女儿又没有什么责任,但他就是要将自己心里的苦闷一股脑儿的抛在这样两个无辜的人身上,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每个人都习惯将自己最坏的一面展示给最爱自己的人,并说在心里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作安全距离。因为他从心里认为无论自己多么糟糕,这些人都不会离开他,还击他,伤害他。这篇文章对于表弟对自己妈妈和妹妹的态度算是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当然表弟对小姑脾气差,并不能说明他对小姑不好,比如给钱,给礼物,甚至小姑交代的事,他也是会骂骂咧咧的去做,态度不好,但事情还是会处理好。
看似合情合理的事,其实有着其最为不合常理,最无情的真相。
有人说“色难”是孝敬的最高境界,现代的人已经没几个人讲究这个了,但说到底我们这代人从小也是接受过孝道教育的一代,所以或多或少的会在亲情上以这个为标准去衡量。据说”色难“一说最早源自孔子的教导,具体指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因为这种态度的维持非常困难,因此大家才更加注重和颜悦色的重要性。
“色难”强调的是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重要性。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感情上对父母的关怀和尊重。例如,不给父母脸色看,尤其是在他们年老体衰时,仍然能够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感受。真正的“色难”不仅仅是表面的和颜悦色,更是一种内心的尊重和包容。这意味着要理解和接纳父母的每一个方面,包括他们的固执、孩子般的行为或是与现代生活脱节的习惯。例如,对于使用智能手机等现代设备感到困惑的父母,我们应该耐心地教导他们,而不是因为他们的笨拙而表现出不耐烦。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子女认为给父母足够的物质资源就是孝顺,但实际上,这往往是低层次的“孝”。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最近婆婆病了,那人弟兄三人每天围在身边照顾,我和孩子们经常说起这事,孩子们说别看我们的爸爸平常大大咧咧的,真正照顾起奶奶一个比一个仔细耐心。我说:他们几个就是没啥大本事,物质上不能给予你奶奶,加之你奶奶自己退休工资又高,就更加看不上几个儿子,其实几个儿子心里面还是很在乎他们这个妈的。
前几天老太太说快过年了,我也好不起来,老二老四过年走了,老三一个人怎么照顾我?老太太明显的是在道德绑架儿子们,希望儿子不遗余力的留在自己的身边照顾,陪伴。
二哥说:你要抓紧康复训练呀,儿子们也有自己的小日子,孩子们过年回来,我们也想去团圆呀。
谁知二哥这句实话,老太太不高兴也就算了,主要是还引起了三哥和那人的强烈的不满,他们两一起攻击二哥说:生病又不由人,哪能你说让好就好的。
老太太出院快半月了,儿子们一提到康复训练,她就各种耍赖,撒娇,连吃饭端个碗都不愿意自己抬手,更别说康复训练了。另外她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生活习惯,白天不看电视,无聊了就睡觉,晚上却整夜整夜的不睡,各种换着花样的折腾儿子们陪着熬夜。如果说老太太病了不由人,但是我想能否体谅儿子的不容易还是事在人为吧!
我和那人生活三十多年了,他几乎很少和我主动提起老太太,我从心里本能地认为他对老太太有怨恨,至少在我看来他和老太太不亲,这次老太太病了,他每天黑着一张脸来回跑,不让任何人说起老太太的丝毫差池,我才发现是我误解了他对自己母亲的感情。我和女儿私下说起这事,一致认为他其实比我们任何人更看重母爱。
每个人对孝顺的理解也许并不同,有人认为物质上的无条件满足就是孝,有人认为言听计从的顺着老人就是孝,也有人认为孝顺就是心平气和的态度……“色难”之所以是孝敬的最高境界,也许正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贯的和颜悦色,尊重长辈感受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天两天好态度,一件事两件事听取父母意见也许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爱和关怀。但我要说的是正因为有难度,才更可贵。良好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父母感受到幸福和满足,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肯定和尊重。
王小波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到了一定年龄,打理好自己的家庭,经营好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余生最重要的修行。家和日子旺,人和事事兴,即便没有大富大贵,生活也能有滋有味。
这一段老太太生病的事,小姑的事,加之刚看过的《小巷人家》太上头,对此我也想了很多。每个人活在世间,说到底就是个人情世故,人类是感情动物,人和人,人和事都是个“情”字在里面牵着,因此做人看似随意,实则方方面面的事一样都不能疏忽。
不要把好脾气留给外人,暴脾气留给家人。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情感账户,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每次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点。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最大的财富,就是“和睦”二字。夫妻之间,争吵的次数越多,感情上的存款越少。父子母子之间,矛盾激化的越大,亲情上的羁绊越淡。当一个家庭在日复一日的争执中,耗尽了感情,丢掉了和气,离散也就不远了。
《小巷人家》热播时,庄超英一度被大家评价为“面目可憎的人”。作为邻里,他总是面带笑容,遇到邻居们总是贴心问候,跟谁也不会撕破脸。作为老师,他关心学生的未来,理解学生到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竭尽所能想教好每个学生。作为庄家的老大,面对父母的偏心,他忍气吞声,不愿有半点反驳,始终和颜悦色应对。出门在外,他是众人眼中的“大孝子”、“好老师”,但回到家中,他却有着发不完的脾气,说不完的埋怨。大家庭在一起吃饭,黄玲忙着做了半天饭,可到头来在饭桌上连座位都没有。目睹这一切的庄超英,不但没有为妻子说半句话,当得知妻子心有不满后,还怒斥道:“你还是不是庄家的大嫂啊,就这些事你老是过不去......”
网友评价道:“这个愚昧的男人,对待与自己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妻女重拳出击,却对原生家庭的不公平对待只能畏畏缩缩,真是可憎、可悲。”
诚然。一个人最丑陋的面相,就是常年对亲近之人苛刻以待、皱紧眉头、冷言冷语。究其缘由,就是人错把情分当本分,把家人的付出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所以才把自己最坏的一面都带回了家里。
有位哲人说:“越是要面子、喜欢讨好外人,获得认同的人,对自己亲密的人越不好。因为能量都用到外面去了,面对亲人只好放松,把负面性、不耐烦等通通透透地展现。”人生在世,对待家人多一些和气,家里就会多积攒福气。每次回家之前,把坏脾气关在门外,把好心情带给家人,才能长长久久守住家庭的安宁。
不要错把面子当里子。白岩松有句话讲的很有道理:“因为你太好说话。什么事情,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一要你就给。你成功塑造了一个毫无原则的自我,既然你没有了原则,人家对你自然就没有了底线。”
一个家的生活为什么会越过越糟?经济学上有个观点一针见血:“人的贫富是跟脸面挂钩的,太在乎面子上的光鲜,只能处处束手束脚,越活越窝囊。”人活着,如果太在乎脸面,不懂拒绝别人,迟早会在输掉面子的同时,也输掉里子。
《小巷人家》中黄玲对婆婆有个评价很精准:“她很会做面子功夫.....”庄家人总是习惯于把面子打磨的光鲜,场面话说得圆滑,但利益当前时,全然不顾庄超英一家的感受。庄超英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保持着这样的处世方式。黄玲和庄超英结婚后,多年以来,工资都给了庄家老两口用来贴补小儿子。庄超英对此也觉得无所谓,“打肿脸充胖子”,就算掏空自己家也要扶持庄家所有人。黄玲费了好大功夫,等了很多天,才终于抢到了肉,打算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好好补补营养。庄超英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表示,老人很久没看孩子了,随后便叫了父母和弟弟一家来家里吃饭。原本留给孩子们的“大餐”,就这样被父亲大方分了出去。明明日子过得艰难,可庄超英却认为妻儿没吃过半点苦,还觉得妻子太矫情。高考在即,邻居家的孩子要备考,作为教师的庄超英又贴心给孩子们补习。谁曾想,急于备考的学生却不分时间地点来家里打扰,已经影响到了全家人的休息,但庄超英还是一言不发,从不拒绝。这份热心和善良全给了外人,而留给同住一个屋檐下家人的,只剩冷漠和薄情。只顾及外人的感受,注定会忽视家人的感受,错失生命中最贵重的亲情。一个家若是只为面子的光鲜亮丽,而不顾充实里子,终会迎来“垮塌”的那一天。人到中年,一定要收起过度大方,多关注眼前的生活,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人情交往不要“没边界”,处理家事不要“拎不清”。《阿甘正传》里有句台词:“我不觉得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所谓“简单”,其实就是避免无意义的人情往来,减少繁杂的人际关系,处世有边界,做事有分寸。生活越简单,日子越兴旺;内心越平和,诸事才越顺。
《小巷人家》里,庄家这个大家庭的相处,总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牵扯出数不尽的大矛盾。源头就在于他们忽略了,虽然彼此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但是各自成家后,早已有了明确的边界。人生走过大半辈子的庄家二老,总觉得自己精明地给小儿子占了不少便宜,其实早已打破了三个儿女之间的手足情深。两个老人不仅强烈要求黄玲照顾庄家的所有孩子,让振东、振北、鹏飞都搬到黄玲家住。还动不动就以身体不适为由,隔一段时间就要搬来黄玲家居住,让黄玲母女照顾。庄超英作为一个家的担当,在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烂事时,从不会树立明确的界限,任由别人次次触碰底线。庄家人的各种无理请求,一次次打破了这个小家庭的宁静。和稀泥一般的处理方式,无数次让全家人的关系走向僵局。
周国平在书里写道:“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想突破这界限。”没有边界感的人生,是一场灾难。没有分寸感的关系,是一把利刃。没有是非观的家庭,是一团乱麻。处理家事,小事不计较,大事拎得清,才是最高明的解决方式。人生下半场,待人有分寸,做事有原则,守得住底线,留得住幸福,才能让一切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