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懂了清明,便读懂了中国
1
中国五千年文明,由典籍流传下来始于西周,甲骨文出土才一百余年。最早的典籍是六经,它是中国文化不断续传承的开始。殷墟及甲骨文埋藏于地下,夏都至今难以确定,而有关五帝的记载在《史记》中也是简而又简。
黄帝被称为人文始祖,不仅是他统一了华夏文明,而且发明了文字。若没有黄帝命仓颉发明文字,就没有后来的夏历,就没有甲骨文,也就不会有周朝的金文以及六经等典籍流传。
周文王虽然开创了周朝,其子周公旦又继承、制定了《周易》《周礼》《尚书《乐》,但这两位圣人都将商王朝尊称为大邑商,而自谦为小邦周。商王朝强大的不仅是领土、军事,更主要是文化。西周的文化,可以说是与商一脉相承的。
周代之前,中国人的崇拜首推天、地、阴三界的神、鬼、示,西周开始,将祖先崇拜上升到第一高度,这就有了宗庙祭祀。祖字的象形本来就是繁衍、生殖,祖先崇拜就是一种根的崇拜,天、地、阴三界的神、鬼、示是虚无的,而祖先是真实存在的。祖先就是我们的根,子孙繁衍称为开花散叶,老归故里称为叶落归根。
今天,我们祭祀黄帝,祭祀伏羲,如同几千年来各个家族都要修建一个祠堂一样,如同每户人家的供桌之上都要有“祖宗昭穆神位”一样,是一种祖先崇拜,根的崇拜。我们自称龙的传人,因为我们祖先的图腾是龙,龙是我们祖先的祖先。只是后来龙这个神物被皇帝占用了——但却不能独占,因为真龙天子也不能否认他和所有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只是存在高低贵贱罢了。
有了文字之后也就有了姓氏,姓氏也是从黄帝开始的。因为居住地及教化的不同,有了不同的民族,但不管是不是汉族,但总归是炎黄子孙,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晴的龙的传人。
2
清明节,是我们祭祀先人的节日,也是黄帝的祭日,祭祀黄祀陵的盛典已持续了两千多年。
周礼开创了中国人的礼法制度,也称宗法制度。《礼记》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又说:“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天地、四方之神,是天子专门祭祀的;诸侯只能祭地方之神;大夫只能祭五祀(户神、灶神、中霤神、门神、行神);士人只能祭祖先。岁遍指每年祭祀一次。
普通老百姓,分庶人和工商,是比士还要低一级的,周礼并没有要求祭祀。但农、工、商这些普通老百姓也想祭祀,所以也祭祖先,也祭五祀。
周礼将宗庙祭礼的周期分为日祭、月祀、时享,分别祭祀周人的父祖、曾祖高祖、远祖,参与祭祀的是周人的宗亲。而祭天地、四方之神每年举行一次,利用诸侯岁贡的时机,在仲春进行祭祀。
春祭天地、四方的场面盛大,天子亲率妃嫔、三公九卿诸大夫、诸侯,祭品用圭、璧。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合称六瑞。王子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热鹜,工商执鸡。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祭礼由大宗伯主持,小宗伯协助主持。
西周等级:公用九命,侯、伯用七命,子、男用四命;天子三公用八命,九卿用六命,大夫用四命;诸侯之卿用三命,大夫用再命,士用一命。一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故古语所说的“不成器”是指做不了天子大夫一级的官。周文王被商纣王封为“西伯”,是位列三公的。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也被封为伯,具有代天子讨伐诸侯的权力。
周礼中,士以上是按国家法令必须每年祭祀的,普通的庶人、工商并没有被要求一定要举行祭祀或依周礼举行祭祀,但老百姓是会学样的,是想“成器”的,所以就有了跟士大夫学祭祖先、祭五祀。
3
由天子、诸侯盛大的春祭,影响到民间,这就出现了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如今在许多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中仍然存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上巳节,已融入清明节中,再后来,寒食节、春社也融入清明节中。
上巳节在汉魏两晋时盛行,东晋王羲之曾在上巳日作《兰亭集序》。有关上巳节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但并不证明其一定是晚于春秋、战国的。上巳节民间开始祭祀黄帝,传说黄帝的生日是三月三。而祭祀黄帝的公祭活动,由历朝统治者举行,并无固定日期,自中华民国开始,定为清明节。
上巳节被称为鬼节,可见其与祭祖之关系。宋代之后,上巳节祭祖在多数地区已被清明节取代。但我的故乡豫南新县即过清明节扫墓,也过上巳节驱鬼,只是上巳节不太正式罢了。
比上巳日更古老的是社日。春社是祭社神的,这也起源于周礼。周礼中诸侯要祭山川社稷,在民间就发展为春社。春秋时期社日已很普遍,战国时齐国人淳于髡曾说他在春社这天,于男女杂坐中痛饮,能千杯不醉,可见春社是个欢乐的日子。
若说上巳节是禳灾的,春社日则是祈福的,这两个节日后来都慢慢融合到清明节中,因为都有祭祀活动,都是踏青之日。但春社直到中华民国时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如鲁迅曾作文《社戏》。
至于清明,则起源于二十四节气,比社日、上巳日都要早。清明节大约与寒食节起源时间差不多。古时,寒食节是禁火和扫墓的日子,在清明前一两天。唐时,寒食节“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坟时正遇“清明时节雨纷纷”,但尚无清明节。唐诗中尚无清明与节连在一起,而清明多与寒食节相连系。北宋黄庭坚始有“佳节清明”诗句;南宋杨万里有《寒食上冢》一诗,比杨万里小五十岁的高翥有“清明祭扫”诗句,说明南宋时上坟扫墓渐由寒食节转向清明节。
唐代时洛阳纸贵,纸且不好,绘画还基本上用绢,纸本画如今仅存《五牛图》。宋代文化、经济发达,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造纸业发展。普通百姓开始在上坟时焚烧纸钱,这与寒食节禁火古俗是相违背的,故寒食节上坟常提前几天。再后来,吃冷食也不流行了,清明就成为一个节日,替代了寒食节。二十四节气中成为节日的还有冬至。
宋代编百家姓后,修族谱、家谱也极盛行,宗族郡望观念至宋代达到鼎盛,家权、族权进一步强化,建祠堂、上坟烧纸这一习俗影响到每一个人,清明节也就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余长城2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