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的最后一天,城市车站里的行人步履匆匆,很多人都提着粽子礼盒,急着与家人共度佳节。
我们对节日万分期待,但真正到了那天却觉得很乏味。端午节更是如此,在农历传统的三大节日中,端午应该算是最没存在感的那个。春节自不用说,万家团圆的日子,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中秋也有团圆的意味,古人吟诵中秋的诗词比端午多的多,现代的很多公司也都会举办中秋晚会。在高楼大厦里的城市人,端午节除了吃几个不太好吃的粽子,多放了一天假,与平时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现代社会里,在为纪念几千年前的一个爱国诗人而产生的节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在我小的时候,在农村老家,端午节是很有意思的日子。父亲会在端午前的清晨或傍晚去池塘边剪宽大肥厚的粽叶,用清水洗净、浸泡。在晚上浸好糯米、红豆。大多数时候端午都是雨天,父亲会包好粽子,煮满满一锅,母亲和我好像永远都学不会包好粽子。家里那天还会买很多的糕点、买荔枝等水果,煮鸭蛋。在烟雨蒙蒙中,一家人在家包粽子,看着煮粽子的锅冒出氤氲的蒸汽,品尝着草木与雨水的清香。
有时端午节会去外婆家,表哥们会带我穿过我不熟悉的田间巷陌,穿过池塘和小山坡,到野塘里钓鱼。在草木丛生的田野,看着不时经过的农人、村妇,感觉像是看到了诗经里一边劳作一边放歌的古人,像是到了王维诗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场景里。觉得古代的某些东西是一直留存至今的。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中国社会,农村不断的被边缘化,农村文化给人的印象也是落后和愚昧。城市里的人歧视从农村出来的人。然而在并不久以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农耕社会。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根植于农耕社会这一基础之上,传统的节假日也是如此。
没有了草木田园的端午,就像是没有葡萄藤架的七夕,看不到月亮的中秋。在现代城市社会,传统的节日像是被晒干的咸鱼,缺少了文化韵味,只剩下干枯的形式。这也许是一些人觉得传统节日乏味,更愿意过洋节的原因。
社会发展演变的趋势无法阻挡,不意味着传统的文化、习俗会消失。我们每个人学到的历史、受到的教育、读的诗词歌赋,都有着古代文化的影子。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思古之哀情,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那些传统文化习俗总会找到一种方式,与现代文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