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敏捷了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2012年初次接触敏捷算起,投入敏捷的怀抱已经5年有余,从BA到SM,再到coach,一路走来,成败得失,经历沉浮,感触良多。
从特性团队到项目敏捷,再到产品级敏捷。从测试前移到需求实例化,再到需求体系化。从自动化测试到CI,再到devops。
从人到方法,再到流程,我们一直在演进过程中。
我们真的敏捷了吗?我们的敏捷做扎实了吗?会不会象“小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没有真正享受到敏捷的果实?
“做实敏捷”意味着什么?
三个字:透、准、稳!
透
方法实践要学透,一线问题要摸透,实践落地要做透,只有这样,敏捷才能深入人心,深入骨髓,长久生效。
准
问题痛点要找准,解决方案要选准,实施用人要看准,只有这样,行动才能形成习惯,自觉自愿,融入其中。
稳
试点工作要稳步,规模推广要稳妥,评估改进要稳当,只有这样,基础才能牢靠坚固,循环迭代,螺旋上升。
“做实敏捷”需要注意什么?
价值交付为先
一切敏捷改进需要有助于价值交付的目标达成,以更高的质量、更优的成本交付客户价值。
所以,做实敏捷的“实”,必须见到实在的价值,从业务目标的驱动出发,
形成系统化的方法实践思路,输出成果的评估需要体现业务目标的价值所在,以终为始。
人员发展为本
敏捷思想有别于传统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及其对应的一系列实践方法。
所以,做实敏捷的“实”,必须充实人的知识技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切记不要让人沦为流程的奴隶,消磨殆尽其改进提升的热情和活力。
个性匹配为主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都是不同的。不同产品不同组织,均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情境上下文。
所以,做实敏捷的“实”,必须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敏捷理念本地化,期待涌现出最佳实践。
如何“做实敏捷”?
工匠精神
以制造工艺的严谨要求,看待每一项敏捷实践的执行运作。俗语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比如最微观粒度的Scrum站会,短短的10分钟,其中几乎囊括了敏捷思想的所有价值观:承诺、专注、开放、尊重、勇气。
一次成功的站会,可以涵盖价值交付必须关注的范畴:目标、风险、协作,至少可以保证迭代交付70%的成功率。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形成基本有效的站会风格,他们的交付结果一定不可能符合预期。
一个正常的产品团队,就好比一台持续运转的发动机,每一项微观层面的敏捷实践,可以等同于每一个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的质量不合要求,短期运转尚可勉力支撑,但是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态的考验,必定会将零部件本身的质量缺陷映射到这个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方面,导致表现失常,甚至宕机趴窝。
所以,基本实践严格打磨验证,是保证整系统运转稳定正常的必要条件。
人文关怀
敏捷初期迅速见效,很大程度上和参与者的热情相关联,这种热情来自于新理论新方法的新鲜感、神秘感、期待感。
但是,这种初期的感觉不可能长久持续,特别是当新鲜的方法实践固化到日常工作环境后,就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失去最初的热情和动力。
马斯洛说过:人想要成为什么,就能成为什么。意思是说,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其对某项活动的投入度。
我们的产品发展目标和团队成员的发展目标,如果能够不断提高相互的契合度,就是说,相互之间的冲突分歧尽可能低,总体可以达到共赢发展,这种状态是我们需要不断追求的状态。
所以,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我们实际操作层面充分考虑参与者的个人诉求和看法,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倾听一线准确的反馈,把决策规划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行动计划的成功率。
软硬兼施
敏捷流程的固化贯彻,属于“硬件”范畴,是前人经验实践的结晶,值得严格准循使用。
但是每个组织面对的情景上下文必然是千差万别的,相同流程方法的实施效果也是高低不一的,如何弥补这种差异,需要我们用“软件”去适配处理,通过调查分析,获取实地场景下的“输入参数”,结合反馈结果,进行关联激励因子的动态调整,不断循环修正提高。
所以,系统思考的方法运用是做实敏捷的必由之路,不能打着“快速试错”招牌,而忽视运用系统思维的价值理念,有时候“慢即是快”。
总结
做实敏捷,离不开“透、准、稳”这三个字。
透,秉承工匠精神,基本实践弄透用透。
准,坚持人文关怀,一线情况摸准搞清。
稳,运用软硬兼施,实践运行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