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搞清楚“喷子”的定义。
“喷”指没有逻辑毫无事实的指责,“喷子”则是指爱好胡乱指责他人而不通情达理的人。
那么没有逻辑、毫无事实,又何来黑白颠倒?
一个人要做到是非分明,是需要在世界观、是非观、价值观统领之下,才能做出判断。而三观的形成是因人而异的,自然也就会产生不同的三观。人类是群居动物,有从众心理,一个社会群体中个人的三观形成必然是参考领袖、榜样、师长逐渐形成,与教育关系十分密切。
换句话说,你的三观是你周围的人灌输给你的,你的黑白分明,是非判断是以社会群体公众意识为判断标准的。
为什么我们今天看旧时代的封建习俗,会觉得荒唐可笑甚至反动可怕?那是因为时代进步了,持有当时是非判断的人和今天的人虽然是一个血统,但不是一个社会意识下的人群。
裹脚对不对?在明清人心中当然是对的,即使小孩不愿意,父母都要拿着棍子逼迫。因为社会主流以小脚为美,大脚丫子嫁不到好人家。这种“好人家”实际上就是这种恶俗行为的作俑者,当然有很多只是盲从,但是这种是非混乱的判断必然是以大众意识的混乱为依据的。
当有人不愿意裹脚的时候,那些对放脚行为指责的人,我们能不能定义为“喷子”?
很显然,并不能。因为他所背靠的是社会公约,是当时的是非观。这种人,不论对错,我们今天有个称呼,叫“意见领袖”。而跟随发表意见、附和这种是非不分的人并且上蹿下跳的人,因为主流意识站在他们这边,所以绝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黑白颠倒。
在当时的社会主流中,抨击小脚的人才是反对派,而跟随的人才是“喷子”。
所以,是非无绝对,黑白常颠倒。
我们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去定位他人是“喷子”,否则的话,唯物辩证法岂不是白学了?
所以标题中的“黑白颠倒”四个字可以去掉。
那么,为什么网络上那么多“喷子”?
这自然是网络特定环境下的“自由”所催生的。
一个人,如果本身是非观有问题,或者说是非判断和大多数人不同——社会中的异类,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隐藏、沉默。因为一旦暴露,如果超越底线,将面临着法律的严惩,如果仅仅是道德败坏,也必然为主流舆论所批判。
这都会对这些人的现实生活产生实质影响。
出于对实质影响的畏惧,绝大多数人只会腹诽,不会高调、张扬地发表对大多数人的异见——因为他还要生活,人的从众心理会削弱这种反抗,甚至质疑自己。同时一旦这次事件过去,说不定下一次事件中他又站在多数人一边,那么曾经的反抗、反叛,只是因为自身利益的转化就改变了态度,就会显得特别自私——虽然人都是自私的,但是并不希望自己显得自私。
因为人是群居动物。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道德对实质生活的影响巨大,绝大多数人会收敛自己的锋芒,因为他们懂得人是无法脱群独立,对抗整个社会的。
网络显然不同。
网络给了无数人一个新的舞台,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不留痕迹的舞台。我今天喷完了下线,大不了换个ID,一切又重新来过。这种虚拟的、游戏性质的人生让很多人释放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显露的“真性情”,开始怼天、怼地、怼空气。
人都是有胜负欲望的,这是动物本能。
一旦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不再起作用,社会进入无政府状态,即我们平时称的乱世,人性之恶的爆发要超乎正常秩序下的人类想象——历史上有太多例子。
网络空间开始建立之时,正是这样一种无政府状态,一种“超自由”状态。因此人性之恶挣脱出现实,被无限放大。更加有意思的是,这种状态释放完之后,喷子们只要下线隐身,就可以逃脱责任,这才是网络上出现大量不负责任、胡乱指责他人的喷子的原因——网络环境给了他们不需要负责任的优势。
我若能够为所欲为,为什么我不为所欲为?
有德者修身,慎独,这是儒家看透人性的自我约束;修行者戒“贪、嗔、痴”,是佛家引领大众明心见性的循循诱导——这都是各种思想流派对超越规则之外的人提出思想要求,因为这些哲人们早就看透了。
只要可以不负责任,人性要多坏就能有多坏。
孟子“性善论”死久矣,荀子“性恶论”之下建立的法家,才是规范社会和个人,和谐共处之道。
虽然我并不很赞成网络实名制,但是实名制之后,是不是“喷子”就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