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共读的主题是现实与理想的较量,主要阅读关于毛姆的著作,我选了一本《月亮与六便士》,来谈论现实与理想,我们如何去选择,接下来谈谈我的分享。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1874年1月25日出生巴黎。
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原是医学系学生,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后转而致力写作,189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贝可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由主义写法写成。
一战期间,毛姆赴法国参加战地急救队,不久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1908年,他的4部剧作在英国形成空前盛况,他的喜剧受王尔德的影响较深,一般以家庭、婚姻、爱情中的波折为主题。1915年发表了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1916年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1920年到过中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1921年发表最著名的剧本《圈子》以及小说集《叶的震颤》,并以中国为背景于1925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以后又去了拉丁美洲与印度,于1928年定居在地中海之滨,1930年长篇小说《大吃大喝》出版,1933年《阿金》出版,直至1940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开里维埃拉。
二战时,在美国南卡罗莱纳、纽约和文亚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他的长篇小说《刀锋》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1946年回到法国里维埃拉,1948年写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其“荣誉侍从”的称号,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1965年12月16日在里维埃拉病逝。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今天有幸分享毛姆的《月亮与六个便士》,问一下大家,是喜欢月亮,还是六便士,如今的社会,很多人把六便士当作人生的追求,作者毛姆却写了一个追求月亮的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在理想与现实中煎熬,在人到中年,艺术的种子开始发芽,内心的欲望一直膨胀,这个时候,他是想为自己而活,不想被压抑,然后抛家舍业,一个人独自来到法国巴黎,开始画画,为了画画穷困潦倒,他变成一个极度自我的人,他放弃家人,没有朋友,连救助他的好心人,被收留期间,连好心人的老婆他都敢睡,最后不负责任的离开,这样为了画画,放弃一切,在感情的世界中,谁认真谁就输了,很多人眼中,家庭是第一位的,但在一个有热爱、有激情的艺术家眼里,家庭可以一文不值,只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可以放弃掉一切,在生活与艺术面前,选择变得很重要,很多人为了生活苟且的活着,但已经死了,为了艺术死了,他依然活着,这就是伟大之处,天才都是坚信能,不受外力所困扰。
六便士大部分人一辈子就赚那么一点,成为超级富人的概率极小,而且也许一辈子也找不到那个心之所向、能成为大理想的使命(月亮)。但是,回归到“月亮”最直接的本意,就是自然与美好的东西。我们虽然赚不了多少六便士,但可以随时欣赏美好,比如随手拿起一本书,去蜜雪冰城喝个八块钱的奶茶,在图书馆待一个下午,周末去逛逛公园或看一场电影,这些就是身边的“月亮”,但千万别只为了追逐六便士,而变成了这些最简单可寻得的“月亮”也不会享受了。
最后
非常之人,才能成就非常之事,也无需向他人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