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玻璃》教学实录和评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一般来说,说明文的讲解逻辑性会强一些,人文性会弱些,但于老师这节课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将文本处理的恰到好处:
1.分层阅读,发现典型读书榜样引导学生。
2.通过让学生模仿玻璃“自述”练习写作,让文本发声。
3.教师当众相机面批写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促进相互交流。
说明文教学在我的认知里是较简单的一种教学文体,因其条理清晰、内容明了,大多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设计教学,通常结合说明方法就能让学生轻易达到学习目标。但是从于老师本课教学来看,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偏向单方面教学,也就是“告诉性”教学,学生学到的都是老师讲到的,对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毫无帮助,有照本宣科之味,容易走进缺少文本探究的误区。
在这里于老师通过玻璃“自述”的写作训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示范,让玻璃“自述”实则也是通过学生让文本发声,站在玻璃的角度,让教学变得“活”起来,也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掘、讲述。这一方法可以在说明文教学中作为通用方法使用,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太阳》这篇说明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总结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体会太阳与人类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太阳的“自述”,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再发散思维,引发学生对环保的重视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扎实掌握关于太阳的常识性知识,还能打开人文的大门,呼吁环保,与此同时,也可加入太阳对地球的呼吁,使整篇文章“改头换面”跃然纸上。
记得之前在经小听李老师讲她的习作批改方式时,就提到了“相机面批”的方法,当时初次听到就很感兴趣,但一时不知如何下手,今日在细节之处见到于老师总结面批写作的好处,不由得与李老师讲授的方法联系在一起,此时才有所领会。面批方式和“自述”写作结合在一起,我想在日后的教学中会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