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一:一群孩子总爱在老人家旁踢球,瞄准垃圾桶,搞出好大的噪音.老人给他们钱让他们踢,一开始给一块,几天之后给五角,孩子们都很生气,认为老人克扣他们工资,不来这了。
故事二:一个老人住在一所房子里,每天都有一群小孩在院子里吵闹.老人想了一个办法,第一天给每个小孩子1颗糖并跟他们说:"明天过来使劲闹,爷爷就再给你们糖",第二天小孩子们又过来吵闹,他们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糖,第三天孩子们又过来吵,老人却不给他们糖了,小孩子就说,你都不给糖,谁来帮你吵,于是他们再也不来了.
故事三:从前有个老头儿,安静的居住在一个院落里,可总有一群附近的小孩来骚扰他。他们恶作剧的往老头儿的院子里扔石头,惹得老头儿发怒,然后一窝蜂的跑掉,第二天再来扔石头,乐此不疲。过了很久,老头觉得再凶巴巴的发火也是没用,就另想了一个办法。有天一阵石子雨后,老头儿和颜悦色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说:“欢迎你们来玩,从今天起我会给每个扔石头的孩子10块钱。”小孩们一听都高兴极了:“干坏事还给钱?真是太好了!”第二天小孩们来到老头家又是一顿扔,然后每人又得到10块钱。第四天就不一样了,孩子们扔完石头后每人只得到5块钱。又过了两天更少了,老头儿只给每个孩子2块钱,孩子们对待遇的降低都不满意,石子也不好好扔了。接下来老头儿更过分了,连屋都不出,一分钱不给。孩子们这叫气:我们这辛辛苦苦的扔石头,他还不给钱,不给他扔了!——困扰老头儿已久的问题就此解除。
2
故事是有三个,但其实是一个。
解释: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小孩恶作剧是很单纯的内在动机,他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老头巧妙的运用了内在动机到外在动机的转化。
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也就是活动成功了,本身就是对个人最好的奖励。老人以给糖或给给钱的方式就使动机发生了改变,使动机被转化为外在动机,替代了内在动机。之后再将外在动机消除,使得小孩没了动机,不愿意再做。
我的思考:小孩喜欢的是玩,恶作剧也是为了有趣,若是给了钱,性质就变了,就不是为了有趣了,再做就是为了回报,本自己当成玩的事也就变成了一项任务,一个付出了自己时间及劳力的事情。而一旦没了回报,就打心里的不愿意去做,即便记得本来是玩的,因为事实是它本可以同时有回报,有钱或有糖,但现在没了,找不回乐趣,玩还有其他的可以玩。
3
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很多家长教育小孩,或想锻炼小孩,比如洗碗做家务,常见的比如学习考试,喜欢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小孩。洗个碗给多少钱,考试考到100分就给你买什么什么,考得好就允许你做什么什么等等。就把学习当成了一项任务,学习没有乐趣,乐趣在于完成它之后的奖励,之后的奖励才是最有价值的。甚至于,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也是如此。于是学习就成了是应试,是任务,是个感觉不到乐趣的事,奖励才是,好大学才是,好工作才是。
其次想到工作,成人常把工作仅当成养家糊口的手段,所以往往活的很累。认为工作就是为的是工资和奖金,甚至是权利和地位。而忽视了工作本身,它是什么,它的意义和乐趣有什么。我想,甚至有人看到这句话会发出“工作还能有乐趣?”这样的惊奇和感慨。
4
学摄影有的是爱好,有的是为了工作,即学摄影可以当成爱好,也可以当成为了混口饭吃。是爱好,充满乐趣,有的发烧友甚至能为了拍出一张好照片,独自跑上几千里,日以继夜地蹲在荒芜人烟的地方。若是仅当成混口饭,不仅是少了很多的乐趣,也几乎很难有这样不计成本的付出。为了爱好,不发工资,却很快乐,有动力有激情,也有收获。为了混口饭,发了工资,也不一定快乐,缺乏动力和激情。而事情,还是这么件事情。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在做某类事情,真正应该有意识去思考的是,发现自己正在做的这类事本身的意义和乐趣,才能够使自己真正获得快乐、动力和激情,收获不凡的成长和人生。
Spencer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