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灾难,就是蒋介石造成的,不接受反驳。如果他不让炸开花园口,黄河就不会决堤,河南人民就不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不会有以后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卖儿卖女,流浪乞讨。
1938年6月份,一道天灾从天而降,黄河开口了。自此之后,河南人就步入了无家可归,朝不保夕的地狱般的生活。自此之后,河南大地上就哀鸿遍野,饿殍遍地。
没有花园口决堤,河南不会被淹死几十万人,河南人不会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河南不会成为黄泛区,也不会成为瘟疫重灾区。
大涝之后必有大旱,没有花园口决堤,就不会有1942年河南的大旱,就不会有蝗虫满天飞,就不会有哀鸿遍野,饿殍遍地的悲惨景象。所以,我们河南人的灾难就是蒋介石造成的,就是从他下令炸开花园口大堤开始的。
1938年蒋介石为了迟滞日军进攻中原的步伐,命令蒋在珍在郑州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 ,滔滔的黄河水淹没了河南豫东地区到江苏之间的千里沃野,难以数记的房屋被冲倒,80多万老百姓一夜之间命丧黄泉。大水过后,一片汪洋,没被淹死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哀嚎连天。
从此以后,河南人民就走向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饿殍遍地的生活。大水过后又有瘟疫,瘟疫又夺走了许许多多河南人以及周围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的生命。瘟疫过后又连大旱,几年之内颗粒无收,老百姓已山穷水尽。到1942年,人吃人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千里平原,一片黄沙。干裂的土地冒着白烟,长不出一丝绿草。老百姓把能吃的野草树皮都吃得干干净净。真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个个村庄里的人们几乎全部都逃荒去了,只剩下老弱病残走不动的。到处是饿死的人,连掩埋尸体的人都没有。一个大姑娘,几斤稻谷几斤高粱就能换回家当媳妇。
在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哀鸿遍野”的出处。“哀鸿遍野”作为一个成语,源自《诗经.小雅》上的一句话,“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说的是鸿雁的巢穴被人捣毁,找不到回家的地方,在空中盘旋着,凄惨的鸣叫着。是一首哀叹人民因灾乱而流离失所、备受凄苦的诗。它以鸿雁深秋飞往南方,比喻灾乱中的流民四处漂泊,颠沛流离;以鸿雁的嗷嗷鸣叫,比喻流民对自己的凄苦处境的哀呼。贴切形象的比喻,创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唐人杜牧有《早雁》诗: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这首诗的意境,就是从《诗经.小雅》中取得的。后世以“哀鸿”一词为流民的代称,便是从本诗内容引申出来的。这个景象用“哀鸿遍野,饿殍遍地”形容1942年的河南,再贴切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