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村窖藏出土玉带10副,是唐代玉带最大的一次考古發現。除白玉九環蹀置带外,其他9副玉带出時分别放置在4件銀盒内,銀盒蓋内均有墨書题記,明確記截了玉帶的玉色名稱、形制和组成数量(见附表其中碾卿紋白玉带、斑玉带、白玉有孔带共置一盒,盒内墨書路:“碾文白玉純方胯一具,一十六事并玦玉一具,白玉有孔一具,各一十五事并块”:白玉碾伎樂紋带、更白玉带共置一盒,盒内墨害:“文白玉具,十六事并玦。更白玉一具数次前”:白玉純方錡带、骨咄玉带、深斑玉带共置一盒,盒内墨将:“白纯方胯十五事失块。骨咄玉一具,深斑玉一具各一十五事并块":白遇瑙鉸具與小件金銀器共置一盒。
帶的墨書题記爲:“白馬(瑪)腦(瑙)鉸具一十五事失块”。從這些墨書题記可以看出唐人對玉器定名的要方法,有紋樣的稱玛碾文,有用產地定名的,比較普遍的是用玉色定名、如白玉、斑玉,所謂更白玉斑玉。更白玉带、斑玉带、深斑玉帶是用玉色定名的玉帶,其组成數量、形制基本相同。何家村十窖出土的带按照形制用途的不同大體可分三種:一爲附環帶,如白玉九環蹀躞带:二昌有孔帶,如白玉有孔带爲錡带,有8副,碾獅紋白玉帶、白玉純方錡带爲方錡,各有方鈐13;其餘6副爲方錡與半圆形组成方錡4、半圆形錡9,只有白玉碾伎樂紋帶多一枚半圓形獅紋錡。
蹀躞帶流行于北周至初唐,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若干雲墓、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姬威出土的玉带都是這種附環的形式,所附環用来佩物。《新唐書·李靖附彦芳傅》:“靖破蕭銑時,所賜于闐玉十三胯,七方六司,胯各附環,以金固之,所以佩物者。又有火鑒、大、算囊等物,常佩于带者。”南朝至隋代,天子革帶附十三環,《周書·李賢傳》:“高祖……降里書勞賢,賜衣一腿及被得,并御所服十三金带一要。”同書《于翼傅附李穆傅》:“乃遣使謁隋文帝,并上十三環金帶,蓋天子之服也,以微申其意。
唐代,帶環數量開始减少,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上:“唐革隋政,天子用九環带,百官士庶皆同。”何家白玉九環蹀躞帶當完整的一副带具。
方銙kua,三声),半圆为玦jue,二声。厂方圆当为铊,最大的是扣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