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超过一个星期的时间,一点一点拜读这本世界经典名作。时间的间断和长久没有阅读,导致对书籍的理解深度不够,但我还是想要记下自己初次阅读的感受。
战争是我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对于历史也是兴趣寥寥。但在战争时代所暴露出的真正的人性,既不同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是我阅读下去的最主要的动力。在战火纷飞的阿姆斯特丹,有诸如安妮她们这样的藏匿者,也有像米普这样冒着生命危险藏匿他们的保护者,但更多的,还是因没有判断清楚局势,而被带走的犹太人,以及省时夺势后选择冷眼旁观的荷兰人。
安妮她们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她们躲避了最初搜捕,逃避掉了大多数犹太人的命运。但最终却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不得不说是造化弄人。但在最终命运决断来临之前,她们却一直竭尽全力的生活着。既有像安妮她们这些年轻人,不愿放弃自己的学业和理想,每天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也有像安妮父亲皮姆和范丹先生那样,坚持听战争期间的广播,根据形式制定后屋的规则与时间表,肩负重任带领众人躲避灾难。他们无疑是坚强的,身上都带着犹太人名族世代相传的精神与智慧。后屋的每一个人都带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却依旧能在战争时代分清轻重先后,不以自己的喜好影响众人藏匿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是战争时代的慧者。
至于与米普等的帮助者形成鲜明对比的其他荷兰人,包括最后无法在文章中出现,但决定了后屋等人命运的告密者,无疑是占据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无法对他们下一个恶人的定义,因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我们无从知晓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也许这些人曾经是善良或至少表面善良的,但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却暴露了自己内心根源的恶。人性的两面就是在这样的危机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我仍期盼并曾经相信选择善的人会更多。
对于犹太人我了解的很少,只知道这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他们在逃难时也要带着书籍,重视教育,就像安妮她们在藏匿时期也坚持学习。现在对于民族的概念已经很微弱了,是因为国家成立以来刻意消除了民族的差异。但在过去,以民族为单位活动的时代,这种一出生就被打上异端的烙印的情况却很常见。对异己者的排斥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当十分极端的人掌握了权利,就会有苦难发生。希特勒在二战期间甚至采集基因进行研究,来证明日耳曼人更聪明更健壮。然而这样妄尊自大的行为只是在占据了战争的高点后想要一些“天命”样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就像古代的皇帝称自己为天子一样。但人人平等(并非生理上的人人平等,而是每个人的灵魂生来都是空白的),我们用宗教信仰人种差异来排斥别人,不过是借虚假的贬低他人来证明自己,是无效且阻碍我们前进的。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带着自己走向下坡路。
最后想仔细的谈一谈安妮。全书的作者,年仅十四的少女,安妮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坚强和对理想的向往是让我无比敬佩的。她性格不能说是很好,会和自己的父母吵架,会埋怨和自己同屋的居住者杜塞尔,对时常吵闹的范丹太太也缺少包容心。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她学会了自己思考,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自己的缺陷,并且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是许多人的做不到的。我周围的许多人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和三观中,放弃了理性的思考,习惯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一切,因为这些,她们无法成长无法走的更远。而安妮在不断的成长中学会了用理性的目光看待一切。曾经的她接受父母的观点,认为她们和范丹夫妇之间的一切矛盾,都是因为范丹先生的小气和范丹太太的吵闹。但她长大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却认为自己和父母同样有错,因为她们缺乏包容心。这是我在文中对安妮的成长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平心而论,多年来我也一直试图用理智的目光看待自己,但真正像她一样做出改变确实没有的。
安妮最让我敬佩的一点 就是能在战争时代坚持自己的理想。她在7月15日,也就是接近自己结局的那个日子里写到:“我看着世界正慢慢变得荒芜,我听到渐渐逼近的响雷,总有一天会把我们也毁灭,我感受到了千百万人民的苦难。然而,当我仰望天空时,就莫名地觉得一切都会变好,这样的残酷也终会结束,和平与宁静将重新归来。”这样简简单单的一段话,我却看到了她永远不会屈服的内心,两年的藏匿生活没有消磨掉她的意志,反而将她的理想和信念打磨的熠熠生辉。我无法判断自己在战争时代能否坚持这样的理想,唯有对她表示由衷的敬佩。
《安妮日记》是一本伟大的书,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读。初次阅读见解甚浅,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之后读到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