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初的时候,有个老师曾经说过:八这个数字对中国人不怎么友好,1998年的大洪水重创了南方,2008年的汶川地震重创了四川、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中国,到了2018年,冥冥之中可能真的会发生些什么,也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
那个时候,老师和我都不知道,这一年对于社会各界和不同年龄层次人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文化元年,大师落幕,一批批新人走上舞台。
这也是两个年代的交接,“90后”把青春的担子交给了正在成长的“00后”。
2017年12月31日,过了这一天,最小的九零后也将成年。从2018年1月1日开始,中学就成为零零后的天下了。
“最小的九零后即将成年”这个话题瞬间引爆了微博热搜榜和朋友圈,引发了网友大规模的刷屏。九零后在感慨自己老了,而老一辈的人呢,也纷纷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十八岁的照片。
这是我们第一场怀旧潮。
在2018年的年初。
往后,一批见证着八零九零后青春的人渐渐走了,我们愈发怀旧,愈发觉得自己长大了。
2018年3月,霍金走了。
一颗科学界的巨星陨落。
“宇宙大王走了,自此宇宙就没了”
同月,台湾作家李敖逝世。
一个“敢于说话”的人再也不会发声了。
九月,著名评书表演大师单田芳去世
那句经典的“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再也无人说了。
同月,著名摇滚歌手臧天朔逝世。
中国第一代摇滚音乐人、摇滚乐发展的推动者再也不能唱歌了。
10月,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因癌症逝世。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李咏,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可下一期,再也不会有了。
月末,有着中国武侠小说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庸走了。老爷子“被死亡”二十次,辟谣辟了二十次,可第二十一次,却是真的走了。
世间又少了一片江湖。
科学界、商业界、文学艺术界,一位位泰斗倒下,一个个大师远去。
动荡了世间。
有人把霍金比做宇宙,将金庸视为江湖,把李咏当做青春。现如今,一朝岁月翩跹,宇宙崩塌,江湖隐遁,青春不再。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
难道说九零后真的长大了吗?
微博上有一个九零后老了的标志:追捧的明星成家,喜欢的球员退役,熟悉的媒体人去世、曾经的憧憬的崇拜的人一点点退出舞台,换上了越来越陌生的名字。
如此看来的话,我们好像是真的老了。
如果长大意味着失去,那我宁肯永远做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先生,千古。
二
大师的谢幕有着时代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源于人类生命的有限。老庄把“道”看作是最高追求,“道”是对有限时间空间的超越,达到无限的物外之境,而这种无限只是思维的限度,从来不是生命。
民国时期的一代代大家,走过一个世纪的跌宕和风雨,也确确实实是走到了人生的末尾。
先后辞世。
高晓松曾说:“大师总是扎堆地来,扎堆地走。”
这个扎堆的离开,始自2016年杨绛先生的辞世。
有网友称:有一天,杨绛先生离世了,我突然有些难过,慢慢意识到一场不可避免的陨落要开始了,从文坛、演艺界到科学界。我长大了,他们不仅老了,也在陆续离开,我多希望时间能慢一点,再慢一点,岁月能停留,但事实是生命不可逆,我只能接受每天都是倒计时的现实。
我们之所以怀念,不只因为他们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在某个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也因为他们陪我们走过了最美好的青春。
中学时,我们背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老师说这是老先生在海峡那边怀念祖国,当时的我,没有多少乡愁,也没有读出先生诗中的韵味。
第一次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是中学课本上的那一篇《老王》,先生写的很生活化,写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后来读《我们仨》,看钱钟书、杨绛和钱媛的故事,一本小小的回忆录让我只觉无尽的苍凉。还没来得及读先生晚年的作品《走在人生边上》,先生就去了。
那时候班里有学霸在读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我暗暗将之看做是大佬级人物。与科学和宇宙有关的文字,向来只是我写作时的素材,我所感兴趣的只有他们的人生经历,而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向来是我不敢去涉猎的。
我最喜欢的,是故事,是江湖,是金庸笔下的武侠传奇。我不曾读过原著,只是通过电视剧的途径了解到武侠。最喜欢的是03版的倚天屠龙记,我醉心于张无忌同四个女子的爱恨情仇,他的优柔寡断、摇摆不定让我气极,伤害了那么多可爱的女孩子。
可以说,大师们的作品影响了我年少时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塑造着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陪着我长大。
而他们走了。
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和青春。
三
而最令我觉得恐惧的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慢慢老去。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父母老了。没有循序的过程,就只是一瞬间,我在他们身上看见了时光留下的痕迹。
我很疑惑。潜意识里,我还以为自己是个孩子,可眨眼间,就成为小大人了。
独自在外求学的时候,我总会抽空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电话,他们也老了,老到有时候都听不清我在讲什么。
我很害怕。我明明还记得,几年前外公醉酒之后给我讲他年轻时当兵的故事,他讲故事的时候眼睛亮亮的,像闪着星星。
虽然现在外公还很硬朗,可跟几年前相比,身子还是弱了一些。
2018年身边有很多朋友亲人去世,我曾亲眼看见他们的满面泪水,也曾听见话筒那边的泣不成声。
明明没有准备好要告别,却不得不告别。
对于在外求学的学子而言,最遗憾的事情就是“不能再见最后一眼”
这个时候,是学子最恨离家太远的时候。
跟20岁之前相比,我拥有的时间成本少了,我犯错的机会少了,我被这个世界推着往前走。
无可奈何。
更多的人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不得不去打拼、生存。
而旁观者却告诉我:九零后丧了,九零后秃了,九零后养生了,九零后佛系了,零零后的新时代要来了。
是这样吗?
也许是吧
当我青春的见证者离去之后
我以为自己长大了,
我以为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