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瓜头儿跟苹果打架了,因为淳享跟苹果"比武",南瓜头儿两肋插刀,拼了小命去帮淳享,真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兄弟。谁知,帮忙的过程中一拳头打到了淳享的脸,淳享疼得坐到地上大哭,苹果一把抓住南瓜头,厉声问:
苹果:谁让你打淳享的?你为什么打他?你看,淳享哭了!
南瓜:啊……啊……啊……(大声哭,用力还击苹果,因为自己个子小,搞不过6岁的苹果,小嘴巴扑向了苹果的手臂,苹果发怒了,用力推开南瓜头儿,准备用脚蹬过去)
远远看着这一幕,南瓜妈妈和我赶紧跑过去叫停,扯开两个撕打的孩子。
南瓜:啊……啊……啊……我要打他,打他……(举起手里的塑料铲子,小脸哭得通红,南瓜妈妈用力抱起孩子,似乎并没改变场景,反而让孩子更生气)
南瓜妈妈:你怎么能这样呢?为什么要打架?跟妈妈说说,是怎么回事?
南瓜:他打我,苹果打我(大哭,极力想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去打架)
南瓜妈妈:不行!不可以打人!
南瓜:啊……啊……打他!打他!(哭得更厉害了,因为被妈妈抱紧了,动弹困难,小手反过来用力打妈妈)
我:南瓜头儿,你是不是感到好生气呀?是因为妈妈不让你去打苹果哥哥?
南瓜头儿边哭边点头。
我:南瓜头儿,你能听到我说话吗?
南瓜头哭声宿小了,点点头。
我:好的,抱抱,抱抱,刚才你哭了,是因为苹果哥哥打你了,你很难过,对吗?
南瓜:是的。(说完又伤心地哭)
我:哦,妈妈知道了,南瓜头儿妈妈知道了,因为南瓜头儿被别人打了,所以心里很难过。
南瓜妈妈把孩子放了下来,用脸紧紧的贴着孩子的脸。
南瓜妈妈:哦,妈妈知道了,我儿子刚刚挨打了,心里难过啦。(南瓜头儿哭声宿小了)
我:好的,淳享妈妈问你哈,你现在是不是很想打苹果哥哥?
南瓜:是的,我要打他!(不哭了)
我:好的,你怎么打?
南瓜:我用铲子打!
我:哦,要用铲子打呀,你把铲子给我,我去帮你打,好吗?
南瓜:好!(小脸乐开了花)
于是,我走到苹果面前。
我:苹果哥哥,刚刚为什么打南瓜头儿呀?
苹果把手臂伸我看。
苹果:我是想告诉他,他把淳享打哭了,他不听我的,我刚才太生气了,因为他差点咬我了。
南瓜妈:看看,你差点咬到苹果哥哥了。
南瓜:啊……啊……(又哭了)
我:南瓜头儿为什么哭啊?是因为差点咬到哥哥不好意思哭吗?
南瓜:啊……啊……(哭声宿小了,南瓜妈妈在跟孩子沟通)
我:淳享,你为什么哭啊?(回头问坐在地上的淳享)
淳享:是因为南瓜头儿打到我的脸,我痛哭了。
我:哦,那是好痛的,南瓜头儿为什么要打你呢?
淳享:因为他想帮我打苹果哥哥!
我:哦?帮你打苹果哥哥?南瓜头儿不是故意打你的?
淳享:嗯,他不是故意的。
我:那你愿意原谅南瓜头儿吗?
淳享:嗯,我原谅他!
我:好,可是南瓜头儿不知道你愿意原谅他呀?
淳享立刻站起来,走到南瓜妈妈身边,望着哭泣的南瓜头大声说:南瓜头儿,我原谅你啦!南瓜头儿哭声嘎然而止,两个好朋友抱在一起,哈哈笑了起来,站在旁边的苹果哥哥看到这个场景也乐了,三个好朋友开始和好,继续游戏。
(二)
苹果家的“旺季牛杂”店,三个小屁孩玩得不亦乐乎,不清楚又是为了什么事情,又触发了战火,这次依然是南瓜头儿对战苹果哥哥。
南瓜:啊……啊……我要打他!(南瓜妈妈抱住孩子)
苹果:我叫你别动,啍!谁让你动的?(苹果挥起了小拳头被苹果妈妈拦住了)
南瓜:我要打他……啊……啊……(用力挣脱妈妈的手臂,脚伸了出去,南瓜妈妈都快扯不住了)
苹果:你过来,你打我?(苹果发毛了,两个又撕了起来)
苹果妈妈拉开苹果,厉声制止苹果,叫他冷静,南瓜妈妈抱起南瓜头儿,南瓜头儿两只小腿不停扑通扑通在空中乱踢,淳享在一旁大声喊好饿,好饿,整个屋里闹哄哄的,好担心来个客人吃面,草莽哥怎么做生意?
我:南瓜头儿是不是想打苹果哥哥呀?
南瓜:我要打他……(边哭边说)
我:好,你怎么打?
南瓜:我用力打!
我:那我去问苹果愿不愿意跟你打?好不好?
南瓜:好(不哭了)
我:苹果哥哥,你愿不愿意跟南瓜头儿打呀?
苹果:愿意!(吓我一跳,看不出来,平时最乖的哥哥也不是好惹的呀)
我:淳享,妈妈问你,你觉得苹果哥哥跟南瓜头儿俩打架,谁会赢呢?
淳享看看南瓜头儿,看看苹果哥哥,手指向苹果哥哥
淳享:是他——苹果哥哥(苹果得意的笑了起来,那个表情好可爱)
我:为什么苹果哥哥能打赢南瓜头儿呢?
淳享:因为苹果哥哥长得高些,南瓜头儿长得矮些。(苹果乐得差点笑出了声)
我:南瓜头儿,你想打赢苹果哥哥吗?
南瓜头:想!(厉害的娃,淳享的判断并没吓着他)
我:那你怎么才能打赢苹果哥哥呢?
南瓜:我要吃好多、好多、好多的饭,长得高高的,就可以打赢苹果哥哥!(说完,自己笑了起来)
一屋的人,都被天真可爱的南瓜头儿逗乐了,三个小屁孩你望着我,我望着他,边笑边跑到门外,新的游戏又开始啦……
总结:孩子不当行为背后有其错误观念和行为目的,但孩子意识不到,那是隐藏的“密码”。大人们要识别出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当孩子用以牙还牙为处理事件为目的时,家长的感觉是伤害,失望,难以置信和憎恶的,家长会想到反击,以牙还牙,心里还会想:你怎么能这样处理事情?孩子的回应是: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另一种武器。而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我没有归属感,受到伤害就要以牙还牙,我反正没人疼爱。其实,孩子这些行为是需要家长主动鼓励性的回应他,孩子需要家长承认自己受伤了,承认他的感受,家长要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拥抱,做孩子的朋友,先情感链接,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