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先生的阿德勒系列书籍,刚刚阅读完毕《被讨厌的勇气》,即将开启姊妹篇《幸福的勇气》的阅读。在此也想对这本书中的观点思路做一个梳理与记录,给已经阅读过这本书的朋友点起回忆,未读过的朋友也可完整简略的有一个系统了解。仅此。
阅读时已觉本书作者逻辑设置的巧妙,层级阶梯循循善诱,甚是有感触,所以阅读记录也已这样的思路作为整理依据。
书中重点是对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的相关重点观念进行的对话式的引出与解答。采取哲人与青年的对话形式。部分观点与我们常见观点有所不同,请大家联系前后观点综合看待,希望对大家阅读有所帮助。
前言:阿德勒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提出了目标。
1、行为方面(通过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2、支撑行为的心理方面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重要观点:【目的论】
观点1: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否定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否定过去对人的影响。决定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观点2: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 就不可以一直这样。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与的东西。
观点3:是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的选择对自己能带来一部分的“善”(利益好处)。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想改变又怕改变。
观点4:不幸并不是过去造成,只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无论之前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重要观点:【人生三大课题】
观点1: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之所以感觉到孤独并非是因为只有一个人,而是因被周围环境与社会及共同体疏远才会孤独。所以人的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观点2:自卑感来自于主观臆造,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某种所谓缺点以及赋予他什么样的价值。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观点3:人人都有自卑感,人具有追求优越性的普遍欲求,所以达不到理想的自己会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本身不是坏事,它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而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要做区分。
观点4: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这是优越情结。
观点5:有些人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被别人,以自己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观点6: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但自己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自己的比较。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观点7: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甚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观点8:从竞争角度来看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如果能体会到人人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观点9: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利之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观点10: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包含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爱的课题应该是最困难的,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观点11: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不能用善恶去区分人生课题或人生谎言,这不是善恶或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重要观点:【课题分离】
观点1: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的人期待而活着。如果一味的寻求他人的认可、在意他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他人的人生中。当然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观点2:把自己与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观点3:判断是谁的课题的方法: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对于孩子的引导或对朋友的帮助等问题上,在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要指手画脚。“只需要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倘若无视其意愿强加改变,后果只会产生更强烈的反作用,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观点4: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观点5: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明确课题归属,保持合理边界并不是辜负别人的好意,不要受回报思想的束缚。
观点6: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观点7: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反而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观点8:自由就是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在意别人的讨厌,不追求被他人的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重要观点:【共同体感觉】
观点1: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观点2: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做共同体感觉。它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以此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共同体不仅包含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包含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观点3:实际上,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但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观点4:人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归属感不仅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须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观点5: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观点6:如何去完成人生三大课题:建立横向关系概念,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纵向关系,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育儿关系中也应该选择不批评、不表扬。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因为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观点7:我们要做的是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鼓励。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语言是基于纵向的,横向关系则会表示感谢尊敬;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进而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8: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观点9: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如果建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你会不自觉的从“横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生活中很多场景有上下级关系,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重要观点:建立共同体感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观点1:自我接纳:肯定性的达观;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够改变的。(引用祈祷文辅助: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观点2:他者信赖:区分信用与信赖。信用-有条件的相信;信赖-无条件的相信。相信是自己的课题,是否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观点3: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但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当然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观点4:阿德勒心理学人生目标中:“自立”和“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是关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的话题。
观点5:自己如何能够获得幸福?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其实幸福即贡献感,但这种贡献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观点6:甘于平凡的勇气。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观点7: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间。人生就像是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也就已经足够,并不存在目的地。
观点8: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的活在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观点9: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其如何度过这一刹那,因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观点10: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过程中感到茫然,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观点11: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应该说:我的力量无穷大。
以上,是《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观点的引出递进与说明。可能其中会有部分一反我们常识的观点,希望大家可以联系前提和后面的答疑一起来理解,世界本是思想多元的碰撞与交流。并非每个人都认同其中所有观点,我亦如此。但思想的火花会激发起深层思考,助我们复盘优化既有的认知思维体系。如果有所共鸣启发,那就更好了。
仅此分享,祝今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