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在中国文坛上谈及欧阳修,可谓轶闻雅事多多。而从文学的角度审视,欧阳修也是中国文坛不老的古松。他与韩愈、苏轼、柳宗元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开创宋史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有很强的话语权和导向权。不论是欧的诗词,还是欧的散文,在中国文苑中都堪称奇葩。有人曾经向欧阳修讨教写作的秘笈,他以看似戏谑的语气说自己所有文章的问世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上”——马上、枕上和厕上。咋听此言,觉得不可思议。不过,仔细想来,古今成大事者,基本上都具有“昨夜西风凋碧树......望断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和矢志追寻的精神,很少有谁是循规蹈矩的按照繁文缛节做事的。
经历过早年丧父、中年丧母、老年丧女的人生三大不幸,加上诡谲云涌官场的倾轧,欧阳修对生活、世情和人生看得已经很通透,在他63岁给自己写的自传《六一居士传》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此段话中,不仅可以明晰“六一居士”的意涵,还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出欧阳修说此段话的心境和生活与人生的态度。不过,对多数人来说,知道其人是通过他的一篇经典游记散文《醉翁亭记》。在此文中,人们不仅看到了一位和蔼可亲、憨态可掬的“醉翁”形象,还习得了经典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看到了他匡时济世、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人是复杂性的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自我属性是最基本的特征。正是如此,人才具有多重性格和多重人格。凡是食人间烟火者,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不管物质富庶贫乏,都是这样。芸芸众生,代际更迭,古今中外不可能找到性格单一而扁平的人。公共时空中生活的人与私密时空生活的人尽管是同一个生命体,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态和性格是判若两人的。作为一代文豪,欧阳修也不例外。“文如其人”,“诵其诗,读其文,可识其人”。在欧阳修留存于世的诗文中慢溯可以发现,除了大量的以传统标准衡量属中规中矩的外,也有少量表现作者性格情趣另一面的诗文。因欧阳修对北宋民间流行的民歌新调有独特的偏爱,现存的欧词之中,仅《渔家傲》为词牌的作品就多达数十首之多,其内容都是歌颂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的爱情。只不过,一般词人描写儿女情长,基本都将发生地点放置在闺阁庭院,而欧阳修却将之移到了野外,这便使故事更有韵味,增添了不少春色。其中,《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就是一首大胆描写男女情事的词。
词人开篇托物起兴,以水涨起兴,以为引出“郎船”。只有涨水之后,情郎的船才能划过来。溪水涨,为二人的相见提供了条件。同时,溪水涨,也隐喻着二人的情愫满满。“郎船几度偷相访”,一对有情人,由于还没有走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程序,所以情郎只能前来偷偷相访。“几度”,正见双方相爱之深;“偷相访”,则为秘密相爱可知。一个“偷”字既表明了这是一份秘密的爱,同时也描绘出一对情人情感的深挚。“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红斗帐,在古诗词中经常联系着男女的好合。采莲船很小,仅容下一人。 “难”、 “无计”、“空”,三个词重叠反复,形象地刻画出男女惆怅的深重。青年男女挂红帐的目的是为了遮挡,遮挡是为了“合欢”。可是,船太小了,难以悬挂上红色的斗帐以遮挡,没有办法亲热,只能在合欢影子里兀自惆怅,此处的“惆怅”其实更多表现的是求而不得的懊恼。
上片叙事,本是浪漫甜蜜之事,可由于“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而引发“合欢影里空惆怅”的哀怨。而下片紧承上面的叙事展开想象。“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因世俗条件的限制,纵使有千般情爱,但也无法尽情地释放。这样,哀怨多情的女子就有了美好希望的萌发:希望自己变成红菡萏,年年都生长在江上;情郎变作花底的浪。郎为花底浪,妾为红菡萏,所为之何?“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如此一来,两个人便可以没有障碍没有阻挡,随风逐雨,即时来往,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现实的无奈,却又无法改变,所以只能通过想象勾画浪漫温馨的画面,秋江红莲和花底浪现境设喻,比喻情人间亲密相依的关系,暗含难舍难离之情。通过女子的想象,可以看出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所表现出来的大胆。而把言情示爱的情事从深深庭院移向江面红船,这本身就是对封建道统的反叛。欧阳修以跳出尘俗的笔触叙写了一个稍带伤感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为了爱而敢于挑战世俗的少女形象。不论是故事的本身,还是人物形象,加之用文学反映生活方式的突破,都让该词具有了独特的意蕴。
作为文学表达最为古老的话题之一——爱情的抒写,不论是直笔的直接描摹,还是曲笔的含蓄表达,像欧阳修以词的短篇大胆以云雨情事作为描写主题的不多。而短词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写景、抒情、比兴、想象为一体技法,让作品显得更为新颖活泼,民歌风味更浓。
(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