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区科学规培之科学新课标背景下的“名师课堂”(二)观摩学习记录

课题:教科版科学四上1-6《声音的高与低》

上课教师:成外附小李超老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观摩学习记录:

一、本人印象深刻的点

1.在探索环节“让铝片琴、自制小琴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看看有什么发现”的环节后、引出钢尺探究前,李超老师说:“物体长,声音低,物体短声音高,这是真正的原因吗?”(大概原话意思)

探索部分

在一系列活动(钢尺探究、手机“慢动作”视频观察、学生发言交流等)后李超老师说:“通过刚才的实验,找到了新的证据,也是真正的证据:振动快慢影响声音高低。”

前后连贯,各环节衔接过渡自然,课堂收放自如,给学生充足自由探索空间的同时加以引导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声音的高与低。

2.活动要求明确(实验操作、活动实验记录等)

如:在钢尺探究这一环节中,李老师有以下连贯性提问:

Q1钢尺能发出声音吗?(学生齐说“能”,学生1上台演示);

Q2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学生齐说“能”,学生2上台演示:-把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后弹拨钢尺)

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以“按压钢尺的同学功劳不小喔”引起学生对用力按压桌面钢尺的关注,也直接点出了教学意图“这样实验更严谨、准确”。

如:课件出示活动记录单后提问“该怎样填写”“用哪些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呢”几乎都是学生先猜测再实验,学生先说想法老师再小结说明,以及最后明确要求“音高变化用斜线以柱状图表示出来”等,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表达空间,课堂参与度很高。

课堂回顾

3.研讨、拓展部分的“学科融合、素养拓展”,让人眼前一亮

课堂回顾
课堂回顾

当李老师拿出编钟(笑称是“网上淘的二十几元的仿制品)时别说学生哇哇的喜欢,我都激动了,听李老师敲击时很是认真,也很轻松、明显听出了编钟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课件呈现长短不同竹笛(空气在长竹笛里的振动慢),对比感受高低不同版本的“孤勇者”,选曲选的也深入学生的心,能看出李老师是很留意学生的。伴随着动听欢快节奏的“孤勇者”学生带着好心情结束本课学习,让我也收获颇丰。

二、旁听老师们的分享(英雄所见略同)

1.课堂之初,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了三种不同乐器(扬琴、古筝、钢琴),听不同乐器“哆”的高、低音。关键性问题:什么声音是高?什么声音是低?

听高、低音

帮助学生更多地听、更好地感受声音的“高与低”,本来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强弱学生就是容易混淆的。

2.改进实验材料“自制小琴”

把原本的多跟琴弦(橡皮筋)、一块纸板,改成了一根琴弦、两块纸板:利用调整一纸板位置影响振动琴弦的长度。将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物体长短”和“物体粗细”分开处理,思路清晰,层层递进。

改进的“自制小琴”

3.精心设计的板书,简洁、一目了然

板书

板书

三、刘老师分享“核心素养导向的科学课程评价”

核心素养导向
科学课总课时
科学课程性质
科学课程理念
核心素养
学生的输出包括语言、文字、行动
过程评价
课堂评价
作业评价
学生作业要输出(直观、可感知)
单元与期末情况

①落实单元备课(必须要有单元分析)

②教学目标要立足新课标,围绕新的四个目标(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③作为老师,要珍视学生的不理解,寻找更优化的方法;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表达

④要链接学生新旧知识,新的东西从原来的东西上长出来,新旧知识结合巩固旧知理解新知

小结:

要想:上好一节课,上一节好课,好难(哭笑)任重而道远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