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错误的认知
❓“天才真的存在吗?”
说起天才,我们都会张口即来列举几个,如莫扎特7岁就在欧洲进行旅行演出,爱迪生终生有3000多项发明,柯洁1997年出生,去年就是围棋世界冠军了……对他们,我们无限憧憬,羡慕不已。但天才真的存在吗?
我们往往高估了天赋,而低估了努力、动机、和机会的重要性。
还记得去年看过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剧中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从小并不是天才,刚开始连他们的陪练表哥都战胜不了,但是在爸爸马哈维亚的严格训练下,在清晰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付出非凡的努力,最后她们成了“天才”—-获得冠军头衔!
书中还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点,被誉为“神童”的莫扎特3岁便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北京奥运会狂揽8金的菲尔普斯的游泳训练是一年365天几乎无一天缺席……杰出人物“天才式”的杰出能力,一开始就是通过刻意练习造就的。他们无一不是经受多年如一日的苦练,最后成为站在人前风淡云轻、谈笑自若的天才。
离开大量的刻意练习,何谈天才?
❓ “一万小时理论是真的吗?”
刚看过《一万小时理论》这本书的读者们,大多都会感到被打满鸡血,“头悬梁锥刺股”般的要开始累积一万小时了,但常识却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吃饭吃了一万个小时,也只有少数人成为了美食家;即使一个看门的保安一生都在看门,他最后也可能只是个保安;学生时代经常会看到某些同学把每分每秒都用在学习上,但他们的成绩好像永远停留在中等……所以,只是简单的重复练习,并不能升级我们的能力。
在《摔跤吧爸爸》中,两个女儿开始也训练了很长的时间。早早起床开始跑步、蛙跳、压腿……可依旧无法战胜表哥。因为她们只是在进行重复的、机械式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并不能带来技艺的精进。这就是低效率的勤奋!
没有刻意的去琢磨去改进,何谈提升?
❓“要成功,就要做我喜欢的事(如某项兴趣爱好),这是真的吗?”
有的人相信此言,“要想成功,最好把兴趣和事业合二为一。” 有些人很幸运的找到了,但发现做了多年还是爱好;有些人很不幸,一生都没有找到,郁郁终老。
要成为高手,一定要经过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的过程一定是枯燥的,一定要走出舒适区。成功和是否是兴趣爱好关系不大,但和是否经过刻意练习关系紧密。
作者艾利克森特意强调了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只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而不是仅仅做那些已经得心应手的事情,技艺才会能到精进。
喜欢的事能否做到极致,取决于是否经历了刻意练习。
02
那么何为刻意练习呢?
‼️首先,动机很重要。即一个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内驱力。
《刻意练习》中指出,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个投入到有目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练习,相较于其他诱惑而言,要付出大量的心力,必须有动机来支持不断的练习。要想保持动机,一是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二是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
例如,我想学泰语,起初的动机是暑假要去泰国旅游。但是学着学着,前进的脚步慢下来了,毕竟从头学一门外语是枯燥的。于是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自己强化学习的动力,如固定学泰语时间为早起一小时,清晨对于我来说是黄金时间,大脑清醒,记忆力最强,最适宜用来学外语,慢慢坚持内化为一个习惯,每天早晨本能的就想去听听泰语;另外,多增加听和读的资料,语言终究是要拿来用的,当听到自己说的有模有样时,这时就形成了正向反馈,更加强化了我坚持学下去的动力。
‼️第二,要有明确的具体目标
《刻意练习》里引用了荀子的话“积跬步以至千里”,来说明目标设定的重要性。有目的的练习,实现一个一个小目标,才能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瓶颈,这也是本书经典的地方之一,“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更难得事情”,意思是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同级别的目标。多次尝试后,新的高度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而不是一味的卡在瓶颈里。
‼️第三,有反馈,有纠正
《刻意练习》里指出,反馈极其重要。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你将不知道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也不知道现在的你离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多远。
这里的反馈可以来自导师,也可以来自某物,如视频等。有一个专业领域里的大师指点当然是最佳的,就像《摔跤吧爸爸》里面的两个女儿最后能够夺冠,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大师级”父亲做导师指导她们。但是“名师难求”,如果现实中遇不到这样的大师,该怎么办呢?
这是最好的时代,感谢互联网,即使身处偏僻山村,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杰出人物的视频和文章,只要我们不放弃成长,也可以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第四,持之以恒。
关于坚持的道理我就不在赘述了。在正确的方法下,保持动机,提高专注度,全力以赴,有目的的去练习,多对比,多琢磨,我们都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