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10月加入教师写作群,我被老师们写作的热情感染,也萌生了要写点东西的想法。总觉得作为语文老师,不仅仅只教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和社会,观照内心,把所思所感倾注笔端,这时语文老师就要能写会写,做好示范,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语文老师也更应该注重引领。从那时起也开始写诗词,凭感觉写了几首,因忙碌中也无暇静下心钻研,周围也没有能一起切磋的伙伴,虽心里没底,不想竟有人夸奖,亦甚是自得。好比写作文,窃以为自己可能及格,但没有料到竟是离题万里。意识到这一点要从一首词说起:
今天惊蛰,上完直播课看到年级群里教研室左主任写了一首《卜算子 惊蛰》,里面表达了对疫情的关注,同时也给高三考生加油。群里教物理的张老师和教英语的于主任先后都跟着和了一首词。在这样繁忙的时候,还能想着通过写词来表达情感,我不由得在群里为他们点赞。左主任这时候鼓励我:你也来一首。估计是她之前看到我写过词,再加上身为语文老师,更不能推辞。中午吃过饭我就开始酝酿,回忆了以前学过的《卜算子》词牌的字数和押韵,就开始下笔。(我之前的词都是这样诞生的)。大约四十分钟后我写出来了这首词:
卜算子 惊蛰
雷震蛰虫惊,陌上仓庚鸣。群芳抱蕾展枝头,北国雪已融。
远山欲青葱,桃柳笑春风。惟愿疫情去江城,神州四海平。
自己又读了一遍,感觉挺顺口,就写在简书上把链接发到了朋友圈和教师写作群里。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兵团二中的周汝状老师在群里说:“写近体诗和填词都是有严格要求,押韵、对仗、平仄这是基本要求。不然,冠以“词牌名”或“七律”“五律”这是不妥当的。董明实老师也说过:写诗填词应符合格律要求。作为教师,对自己还是要求要高一点。”
我一下子感觉很尴尬,同时也很羞愧,有点后悔发出来。但转念又想对于写词我本来就不擅长,而且发在群里就是想要学习交流的,于是我就问周老师具体该怎么做。周老师耐心的回答了我:“写诗一般依平水韵,也可依中华新韵;填词一般依词林正韵,也可依中华新韵。建议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从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学起。新韵容易写成打油或者顺口溜。至于律诗和词牌的格律要求百度百科上都有。自己可以查看。写诗词是非常苦的事情。不过,真喜欢,吃这个苦也是有乐趣的。”此时阿可苏的刘道雄老师也给我推荐了王力的《诗词格律》,有了周老师和刘老师的点拨,我好像一下子看到了曙光,决心要好好学习。
于是开始在网上搜索电子版的书,王力的书暂时没有找到,找到了张应中的《怎样写古诗词》,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这是一本写诗词入门级别的书,才看了开头就感觉这本书真的太实用了,讲到近体诗在格律上对句数、字数、平仄、韵脚、对仗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范,铿锵顿挫,节奏感强,因而特别具有音乐美。同时还指出平仄、韵脚、对仗是格律的主要方面,也是吟诗填词首先要掌握的知识点。
接下来从四声与平仄到看到近体诗中的平仄,我明白了原来五言绝句、律诗,七言绝句、律诗,首句是否押韵,平起还是仄起,每一种都有固定的格式 。词一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词有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韵式来写词,叫作“填词”或“倚声”。比如小令《忆江南》的词谱(加括号的字可平可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韵)。(押平声韵)
作者建议看清嘉庆年间舒梦兰辑《白香词谱》,这本书中选录了较为通行的一百种词调,每调详注平仄韵读;还有现代词学大家龙榆生编撰《唐宋词格律》,这本书共录较为常见的词调一百五十三种,按韵格分为五大类,一调多体也一并列出,最宜初学者参考。押韵部分作者建议参考《平水韵》(106个韵部)和《词林正韵》(19个韵部)。
将近两个小时,我边品读边摘录,认真做笔记,不住冒冷汗:幸亏也没有学生问我如何写诗词,不然岂不是误人子弟。不由得感叹之前的自己压根是个门外汉,什么也不懂,纯粹瞎写。我大致浏览了一下,后面又讲到对诗词的立意,要求真诚、新颖、深刻、脱俗。用字要求准、雅、活、新。又讲到了修辞技巧和详细列举了常用的诗词韵脚。当时我决定先按照这上面的格式,再把我的词修改一下。
搜索了《卜算子》词牌的格律要求,我就开始着手修改。此时才发现前面写的太荒唐:卜算子有好几种写法,但不管用怎样反复的手法,押韵是仄声,我却写成了平声。怪不得周老师要指出来,作为语文老师,不懂这个实在不应该。
词谱 (龙谱)
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仄(韵)。
我开始按照平仄和押韵一句一句修改我的词,此时才明白古人为何说要填词,的确有难度。我词中原来的句子没有一句合格的,歪打正着只换一个字的也只有两句,剩下的都要重新推翻,重新写。
经过反复的推敲琢磨,我确定了
卜算子 惊蛰
雷震走蛰虫,陌上仓庚叫。但见群芳绽树头,北国春已绕。
远岫起晴云,桃柳春风笑。惟愿江城去疫情,四海笙歌嘹。
这时拿起手机才发现教一个计算机的朋友正在和我讨论这首词。她平时也很喜欢读书,她把我发到朋友圈的词发到她们同学群里,她们同学都认为“去”字用的不太好,有歧义。我说去是离开的意思,这首词我已经又修改了,因为不符合格律,就把修改的发给了她。
发给她之后,我还在琢磨,就感觉哪里不对劲,又单发给周老师,周老师说“已应该是平声,嘹应该是仄声。”我才发现,着急中又把这两个弄错了。后面又反复进行修改。
卜算子 惊蛰
雷震走蛰虫,陌上仓庚叫。但见枝头含蕾花,北国春来到。
远岫起晴云,桃柳春风笑。惟愿江城战疫情,四海凯歌报。
最终确定:
卜算子 惊蛰
雷震走蛰虫,陌上仓庚叫。但见枝头含蕾芽,北国春来到。
远岫起白云,雪水青田绕。惟愿江城胜疫情,四海传捷报。
目前这首词反复修改了不下十遍,内容且先不顾,总算在格律上有点感觉了,我小心翼翼的发了朋友圈对前面进行修订,只因为这个是我第一次按照格律填的词,想纪念一下。忙完看表已经十一点多了,不由得感叹这一首词的出炉也太不容易了,耗费了一个下午外加一晚上的时间。我问周汝状老师他平时写一首诗词要多久,他半开玩笑的回答一下子让我震惊了:“从下笔到修剪怎么也得五六七八个小时。”前面看过不少他的作品,感觉望尘莫及,我一直以为他就属于天生写作好、擅长写的类型,原来真的没有什么天赋异禀,靠的就是兴趣和努力。
仅仅几个小时,我切身体会了古代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字斟句酌和苦吟,怪不得杜甫要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热爱的追求,自然要为之耗费心力,甘之如饴。我绞尽脑汁总是词穷,还是看的不够多,学的不深入。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王维的五律100首,杜甫的七律120首,李白的七绝一二百首要细心揣摩透熟,然后再把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一看……说的也是学诗必须下功夫钻研,多读多悟才行。
期间我把每次改的都发给朋友,她又发到她们同学群里讨论,临睡前看到朋友发信息告诉我,她们还是觉得改之前最开始的那首比较好,比较顺口。我知道修改过的词只是刚满足最基本的字数、平仄和韵式,思想内容及表现形式还无暇顾及,我现在仅仅如刚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开始拙劣的描红。我一下子哭笑不得了,我说明天我就按以前那个韵脚再换一首合适的词牌来填吧,这个词牌和内容真的不搭。琢磨了一会,先用刚学过的五律改一下发给她:
惊蛰
雷震冻虫惊,仓庚陌上鸣。
白云出远岫,桃柳醉春轻。
雪化青田绕,风吹嫩草盈。
江城除冠病,四海庆清平。
不过分析了她们的评价,想起书中的一段话,摘录如下:
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先得一句或数句,以此句的韵脚为准,再迁合该韵部之字,以求其余各句押韵合辙。这就出现一个思想与韵脚相互作用的问题。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我们若能看到诗人的秘密工厂,将不难发现,韵脚求思想比思想求韵脚多出十倍以上,换言之,韵脚还在思想之先的场合为多,若思想在前,而又坚决不让步,则就难以处理了。”(陈晓南译《叔本华论文集》第三章《文学的美学》)“十倍”云云,可能夸大了,但诗词创作的确大量存在“韵脚求思想”的情况。处理得好,韵脚与思想浑融和谐;处理得不好,便有凑韵之嫌。这也就是和韵、次韵难以写出好诗的原因,因为它被原诗的韵脚所限,不易发挥。
同时我也想到抽空得把以前写的词再修改一下:那些都是凭感觉不管押韵和平仄写的不合格产品,不能再错下去了。直到现在我仍在心里感激周老师,幸亏他今天指出来了,不然我只会一直在打油诗上混,还自我感觉良好。今天我这个小丑总算看到了镜子,好在还来得及,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及时弥补不足。
感慨万千,遂记之。抬眼不觉已过两点。
3月6日凌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