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只有陈凯歌才能拍出的影片,影片故事本身谈不上惊艳,但陈凯歌拍出了乐天写诗、空海求真、白龙追情、玄宗弄权的执念。
本片改编自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难度很大,小说在开篇精彩,设下悬念后出现情节温吞、真相“狗血”的“问题”,这对读者的阅读体验影响不大,但改编成电影却是有巨大缺陷的。与小说相同,电影也是借空海一步步解开妖猫作祟之谜,向我们展示作者、导演心中的大唐盛世,故事主线只是线索,这对改编成电影是个巨大的挑战,在我看来,陈凯歌成功了。
推动影片不断发展的是人物的执念。白居易一心写出最好的诗篇,为了让自己的《长恨歌》接近事实,他开始跟随空海探寻真相。远渡重洋、历经磨难的空海来大唐求的是大唐密宗,他的执念在于见到大青龙寺主持求得真经,为此他不惜以身涉险。白龙的执念是“情”,三十年的光阴改变了很多事,之前的歌舞升平如今的繁华落尽都没有让白龙的心发生变化。
拍本片何尝不是导演陈凯歌的执念。在《无极》上映的宣传期就传出陈凯歌将继续搭档张东健拍摄《沙门空海》的消息,只不过《无极》口碑的巨大争议,让本片的拍摄暂时搁浅。借本片帮世人推开通向大唐文化之门,一雪《无极》口碑崩塌之“耻”,这是导演陈凯歌的执念。
本片让陈凯歌导演一尝夙愿,随着主角一步步接近事实真相,三十年前的盛世繁华在观众面前打开,在万朝来贺、举国同庆的“极乐之宴”上,各种幻术、歌舞,让观众目不暇接。当然,这只是表象,真正体现大唐文化的是一个人:杨玉环。
一念眠中千万梦,乍娱乍苦不能筹。人间地狱与天阁,一哭一歌几许愁。——《沙门空海·大唐鬼宴》
在本片中“杨玉环”不能看作一个具体人物,她是大唐文化的符号,所以人人都仰慕她,都想得到她。
她象征着开放,杨玉环大大方方地出现在众人面前,与民同庆;她象征着平等,李白说过杨玉环与唐玄宗要求在宴会上没有高低尊卑之分;她象征着善良,片中杨玉环劝导白龙寄人篱下虽然痛苦但更要对别人心怀善意;她象征着对爱的尊重,杨玉环为了爱情做出了巨大牺牲。
作为个人,杨玉环无疑是个悲剧人物。在盛世时,杨贵妃是帝国强盛的象征;在战乱时,杨贵妃成了可以用来避祸的“挡箭牌”。
在影片中,杨玉环死亡真相多次反转,看得惊心动魄。有人会说即便过程不同,但结果不是一样吗?杨玉环死了,唐玄宗的后半生活在对杨玉环的思念之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并不,过程很重要。
到底杨玉环在赴死前知不知道此去黄泉无人伴?唐玄宗有没有真的想去救她?这些决定了爱情的性质。
白居易一开始相信这是一场爱情悲剧,唐玄宗爱杨玉环,他杀她是旁人所逼、迫不得已,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双方的全身心投入,世人无可指摘。所以,在空海提出不同意见之后,他十分震惊,甚至说是生气,急匆匆地带空海去验证。
然后,发现事情真相并非如此。他“杀”她是接受黄鹤建议后的主动选择,但他以为杨玉环还会“复活”,在这重真相之下,他们的爱情依旧是爱情,依旧是双方的付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最后的真相却并非如此。影片最大的悬念来自于杨玉环之死事件中唐玄宗所起的作用,拍出了爱情的多种可能。真相是残酷的,但我们依旧会相信爱情,因为杨玉环在喝下那杯酒之前已经猜到了真相,但她依然选择将头发送给唐玄宗,依旧相信他们的爱情誓言。
见证了这一切的白龙放不下心中执念,他对她的感情已不单纯是男女之情。以爱解恨,能化解刻骨仇恨的只有爱,所幸白龙最终化作了白鹤,回到了他的纯真年代。
如何评价本片,普通影迷与影评人之间会有巨大分歧,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本片的目标群体并不是眼下的观影主流,很多年轻人难以理解人追求艺术的执念,他们看不懂白居易眼中的泪,搞不清唐玄宗知不知情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这部影片不过是故弄玄虚、矫揉造作。
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出色的视觉效果服务于故事本身,故事服务于影片表达主旨。更为精细的情感刻画,更为精简的故事主线,陈凯歌导演从《无极》的挫败中站了起来,他还是拍出《荆轲刺秦王》的陈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