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玩是成长在一个父母离异,从小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中,对于没有这样经历的我来说,是带着同情的。缺乏父爱与母爱的她,与父亲送来的一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经常陪伴在一起,形影不离,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分别割舍的感情。而我认为这只狗也是这部影片中的一个情感线索,而正是因为这种陪伴让李玩显得不那么孤独。
在李玩身上,那种青少年时期的莽撞、不服气和倔强是否也让我们想起那个年纪的自己。我们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那条大人们铺设好是“懂事”那条路。
那个在成长中孤独弱小的女孩,她不断的反抗又不断的充满期待,即便矛盾,但那便是生活,是成长。在“爱因斯坦”失踪后,从不接受继母送来的另一只替代的狗到后来妥协,他们欺骗她,安慰她却又伤害她,想让她就此在“楚门的世界”里懂事。也许是她头脑中反抗的念头断了一秒,也许是她看不到自己能获得的结果,也许是那一刻开始她没有了期待,选择了妥协,我喜欢把它叫做成长。
在那只替代“爱因斯坦” 的狗伤害她的弟弟后被父亲毫不犹豫的选择送走。她看着父亲急匆匆的把车开走的背影,她眼神中的哀求和失望让人动容。那时,我可怜这个角色。她并没有奢求那么多,她一次又一次的降低自己的期待,让自己在家人眼中看起来懂事。我想她那时留下的眼泪不仅仅是为了再次失去的狗,而是她心中的那份不多又不高的期望也被消磨殆尽了。
在后来的故事情节中,父亲答应她去她一直想去的天文馆,但却每每有事而最终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为了给弟弟过生日,在饭桌上的人情世故让李玩迫于无奈与父亲的一个自恃功高的朋友敬酒,口中还说着客套虚假的言语。而最后,她在所有目光的重视下,近乎疯狂的生生咽下了口中的狗头,这是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的但剧中的人默默的看着,又像是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成长吗?
影片最后,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它已经在新的主人那里拥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贝贝”。李玩并没有上前讨要,反而说,“还好它没有认出我。”而她在走过街角后,却用力的哭了。
导演曹保平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出了创作《狗十三》的初衷:“没人注意到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成长就像一滩沼泽,你掉进去了是挫折,你上来了就是成长。愿你我都能逃出沼泽,无悔的做出正确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