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可塑性”,即大脑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塑造新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其实从字面意思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什么叫做可塑性,就像塑料在高温环境中是可以被重新塑造成不同的形状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工作,从不停歇,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也是千变万化。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频繁连接,我们可以理解成为重新建立通道或者加强通道宽度的一个过程。大脑的结构及其复杂,我们不妨把它想象成一片杂草丛生之地。如果有负责养护的人坚持修剪维护,杂草丛生之地会成为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也会有幽幽小径。
有一项研究扫描了一些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发现他们相比起对照组有更大的海马体(海马体是我们大脑中负责空间记忆的部分)。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司机准确地记得伦敦的街道、地标和道路。他们花了很长时间锻炼他们的记忆,因此他们大脑中特定的连接增强了。就像修剪草坪一样,养护的用心程度和重复次数也会使得草坪的长势和小径的宽度有所不同。
那么随着人类年龄的增加,大脑可塑性是呈现一种什么变化趋势呢?研究表明,大脑的可塑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也就是说,年龄越小的孩子,大脑的可塑性越强。但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本身还不具备修剪“杂草”的能力。这时候,父母是否可以担当起养护人就显得更为重要。
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如果大人试图帮助修剪小孩的“草坪”,切忌只是给孩子剪断某一个连接而不提供新线路。只有提供新线路,并且鼓励孩子不断重复,方可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