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作为记叙文“尺水兴波”的常用技法之一,已被谈论得很多。下面只说悬念法运用中的两个具体问题。
一、层层设疑,倍增魅力
层层设疑,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设下“谜面”,即提出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二是发展悬念,即利用“悬”而有“念”的因素使读者急于求解;三是拨开疑云,即真正揭示“谜底”。其中的“发展悬念”,可细分出两种情况:
一是搁置旧悬念,再添新悬念,多个悬念叠加,有效强化作品吸引力。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就连设两大悬念:陆虞候、富安、管营、差拨四人在店中密谋后鬼鬼祟祟离去,看到他们如此神秘地离开,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系列疑问:他们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是否与林冲有关?这个阴谋将如何实施?林冲的命运将会怎样?这就让情节的发展具有了极强的悬疑色彩。但接着下文并没有解决这些悬念,而是将其搁置,转而描述林冲的活动——买了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一地里寻仇”。该举动让小二夫妇“捏着两把汗”,也让读者捏起了“汗”。接着写林冲被管营叫到点视厅,“拨我去大军草场管事,却如何”“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强化了我们的阅读期待:管营这么安排到底有何用意?故事将向何处发展?旧疑未解添新疑,前后文的悬念一环套一环,构成了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二是才揭旧悬念,又布新悬念,悬念纷至沓来,始终牵扯读者的心。如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开头描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才走进北海亭面馆吃面,而且是三人合吃一碗。三人的境况为何如此艰难?这个谜团在一开始就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写一年后三人二吃阳春面,对谜团还是不加解答,反而进一步蓄势。直到第三年三吃阳春面,才通过三人的对话描写,交代了三人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仿佛嫌悬念布设得还不够充分,于是在揭开前面的悬念后,又写了母子三人十年没来吃面,由此产生新悬念:怎么不来吃面了呢?过得还好吗?……直至篇末,读者紧悬的心才终于放下。由于悬念的接踵而至,使得作品曲折、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层层设置悬念应注意:第一,设悬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全文的结构安排而定,如果脱离了这些就会显得虚假,也就失去了设悬的作用。第二,设悬要早,解悬要迟。设悬早,抓住读者就早;解悬迟,就能从容地叙述事件与表现人物,使文势跌宕起伏。
二、独运匠心,妙解悬念
解开悬念,是个很有讲究的问题。比如,假若开篇一并设下两个悬念,那么这些悬念的“谜底”该如何亮出呢?相关方法至少有二:
其一,一石二鸟,以一事解二疑。如冯骥才的《认牙》,开篇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