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蔡澜先生的《活过》问世,仿佛是他留给这人间的最后一份生命注脚。同年6月25日,这位传奇的“老顽童”潇洒离去,留下无数人回味他活色生香的一生。
以前对蔡澜先生了解不多,只知他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是美食家、作家、电影人。翻开这本《活过》,才真正走近一个爱吃、好玩、有才,自由、洒脱,骨子里却极致认真的灵魂。他的离世,不仅是一位才子的消逝,更是一个充满烟火气与真性情的时代落幕。
百科上的标签(作家、美食家、电影监制、主持人)远不足以定义他。他是行者,是墨客,是博主,是玩家……但读完这本自传,最深的感受是:蔡澜,首先是一位真正的“生活家”。他的核心哲学,便是“认真生活”。
《活过》以时间为轴,用洒脱简洁、真实生动的笔触,勾勒了他80余载的生命画卷:战火纷飞的狮城童年、桀骜不驯的少年时光;日本求学、担任邵氏驻日代表的青春岁月;香港影坛的沉浮、专栏写作的笔耕不辍;周游世界的步履不停、拥抱新潮的博客电商……每一笔,都浸润着他对生活的热忱。
书中那些关于日本留学的章节尤其迷人:与日本片商斗酒论英雄,在“绿屋”里精心炮制美食,与艺伎的真诚交往……字里行间,美食的香气、人物的鲜活扑面而来,仿佛一部精彩的日式小说。那份对异域生活的沉浸与投入,正是他“认真”态度的早期注脚。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道尽了生命的沉重,那么蔡澜的《活过》则谱写了生命的欢歌与自由。我们或许没有他的际遇(如得邵逸夫先生提携)、才华或财富,但那份贯穿其一生的“认真”态度,却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汲取的力量源泉。
蔡澜的“认真”,藏在他游戏人间的表象之下:
看似叛逆逃学: 少年时频繁转校,实则是为了去看自己真正想看的书和电影,写影评。这份“不务正业”,恰恰为他日后的电影生涯埋下了种子。他认真对待的是自己内心的热爱。
看似洒脱不羁: 在邵氏工作,对某些项目理念未必认同,但他坦言:“当年公司叫拍什么就拍什么,当成工作,尽量把它们完成。” 他认真对待的是职业的本分与承诺。 这份敬业,让他赢得了邵逸夫的信任,离职时甚至获得了超出法定标准的丰厚辞退金,并保持了终生的情谊。
看似享乐至上: 他坦承交往过61位女友,但恪守原则(不找身边工作人员),一生忠于一位妻子。妻子方琼文2023年不小心摔了一跤,没过多久人就走了,这事让他一直缓不过劲儿来,成为他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也加速了2年后他生命的终点。他认真对待的是情感的责任与界限。
看似玩世不恭: 从电影圈投身写作,他保持着惊人的日更量,一生著作等身(200余本)。开博客,粉丝超千万。他认真对待的是每一件投入心血的事情,无论主业“正事”还是兴趣爱好。
挑战岁月极限: 疫情困住脚步,年近八十的他喊出“不被瘟疫玩倒,我将玩倒它”。困居家中,他拒绝虚度,每日笔耕不辍、研习书法、探索新科技、尝试绘画、经营工厂……他认真对待的是每一天的光阴,永葆对世界的好奇与创造的热情。 这份生命力,让多少年轻人汗颜。
他常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要爱最可爱的,听最好听的,看最好看的,吃最好吃的,有趣地活着。” 这般快乐充实,难道没有遗憾悲伤?当然有。但他选择铭记快乐。书中他这样写道:
“到了这个阶段,已没什么遗憾……网上常有人问我,这一生之中有没有什么后悔或遗憾的事?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把悲伤事说出来又有什么作用?还是只记开心事吧。所以,我的答案永远都是同一句话:‘我活过。’”
“我活过。” 这三个字,是他一生的总结,更是他“认真生活”哲学最铿锵的回响。蔡澜先生用他鲜活、丰盛、投入的八十余载,向我们诠释了:真正的自由与洒脱,不是浮于表面的玩世不恭,而是源于对生命每一刻的深切热爱与认真对待。
游戏人间是态度,认真到底才是底色。这,或许就是蔡澜留给我们,关于如何“活过”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