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弯弯老师的推荐,昨日打开了这本《学生个案诊疗》,第一辑第一篇就吸引了我。
文中把日常工作中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譬如某生欺辱人,班级里东西不见了等等事件,老师们常用的处理手段归纳为行政思维、文学思维、科学思维等三种思维方式。
行政思维简单来说就是管理。管理人,肯定要用到制度。所以,行政思维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制定各种规矩条文,然后督促检查评比奖优罚劣。这种思维方式的标志性口号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管理一个班级,一支乐队,一所学校,一校教师,我们都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思考和管理。
第二种是文学思维。工作方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温情感化问题生,用集体舆论施加道德压力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标志性口号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以上两种思维方式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确实经常使用,只是不经过梳理,不会想到可以归纳为这两种思维方式。
记得这一届乐队新生来上课,一开始,迟到现象、卫生状况都堪忧。新学期,我马上修改了乐队训练要求,制定了奖惩措施,开会公布后,每个月小结一次,奖优惩“劣”,将学生的许多坏习惯纠正过来。这个就是用到了行政思维,以条例约束为主。
在训练中,有学生没有做什么违反乐队训练的要求,就是学习劲头不高,进步微乎其微。我发现严格要求、反复督促并不见效。于是,开始找个别人谈话,关心他们对器乐学习的感受。并调整我自己的心态,放低要求,放慢脚步,给这几个后进生多一点等待的时间,尽量每次都放大他们的优点。
当横向比较少了,得到肯定多了,这几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来了。鼓励信任的结果总是比批评指责的结果要好得多。这样一来,师生关系都融洽了许多。
这常见的手段出于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它们能对我们的实际工作起到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会经常无效,有无能为力之感。就像作者王晓春老师所言,并不是这两种思维不好,我们要清楚除了以上两种,还有一种科学思维。它可以弥补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的短板。
我们对科学思维知之甚少,且听王老师怎么介绍:这种思维方式不像行政思维方式那样注重纵向管理,不像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那样注重道德评价,注重人际关系。它是一种理性的、冷静的研究态度,搞清真实情况,逻辑推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核查效果。标志性口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也就是说,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会过多依赖经验处理问题,更多的是调查与分析,推理与验证,具有实验性质。就像公安破案一般,要取证、推测、验证。又不像心理咨询那样,只是陪伴纾解,助人自助,它是有干预的成分。
三种思维方式追求的重点不一样。行政思维和文学思维更注重善和美,强调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容易从教育者主观愿望出发考虑问题,容易造成教师中心,搞一刀切。而科学思维则强调学生“事实如何”,更主张求真,从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日较容易走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么,科学思维方式具体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大篇幅内容是个案诊疗案例呈现,可以看到一群老师在面对同一个案例时,做了怎样一番思考,后续教育的情况如何。案例调查、分析、研究、探讨的过程就是科学思维展现的过程。
目前我看了第一个案例,在老师们的研讨中,明显感到质疑精神非常难能可贵。我照着王老师在这本书的前言所说的,读者先自己思考,再对照其他老师的思考,看看出入在哪里。阅读中,还是会想当然认可并吸收他人的观点。
我们的确像王老师在书中再三提醒的那样,从小的教育使得我们更习惯接受他人思想, 不是质疑、反驳,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信在后面的阅读中,我对科学的思维方式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目前的阅读,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有总结归纳的能力,对事件、对思维习惯、对处理手段等等,从感性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站位要高。
行政思维、文学思维、科学思维,在实际解决学生问题时,我们都有用过,会凭感觉去制定一些规定,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与学生沟通,也会去调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顺藤摸瓜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事情发展可能的动向。但是,全然是凭感觉的。
我相信,大部分老师也会做有调查取证这一过程,但可能仅仅就停留在这里,像王老师在调查中的“最早的记忆”“词语联想”“ 心中花园”,从潜意识层面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人格发展,这方面涉及得比较少。
有一个疑问:行为有偏差的孩子,大部分是缺爱引起的。在家庭教育不足,甚至是扭曲的情况下,我们前期花了很多精力对学生本人和家庭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最终还是落到了给予这个学生更多的关怀,让他体会到在班级中的爱与归属感,就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后进生通过大量的肯定与关注,以及班委会的教育,引导同学间互相关爱,给学生能够实现的目标为基点,让学生的偏差行为慢慢调整过来。那么,我们还需要前期做这么多的研究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