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走出高山,现在想回去高山。
山,是什么?是困难,是贫穷,是绵延数里的山,是墨黛无垠的山。
小时候也想过山的那边是什么,也地登上过很多座山顶,发现真的还是山,现在我想回到山里。
我13岁以前居住的地方,被一群人称为“老高山”,他们是住在山脚下的人,离离城镇也很远,他们这样称呼也仅仅显示出他们的“低山的优越感,“老高山”的意思是在山里的山上,我们被他们称为“老高山人”,那时候,如果有人这样叫我,我大概率会敢怒而不敢言,因为“老高山人”代表你贫穷,无知,没见过世面,“大老粗”等等。虽然有些人确实是这样,也不知道是爱面还是山里人的唯一尊严,我生气。那里的人自给自足,互帮互助,淳朴善良,只是因为没有钱!
我们“高山”和“低山”的区别除了海拔不一样,高山冬天会下雪,很大;而“低山不会”,有也是薄薄一层,白天就融化了。因此也成了我们“高山人”羡慕的地方,所以后来大家也都搬走了,搬到了“低山”,跟他们一起称那个地方为“老高山”,我也没有机会再回山里,看看些陪我长大的山,我踩过的山,阻挡我看更大天空的山!
重庆有着“山城”、“雾都”的称号,我的家在重庆的一个偏远县城的偏远小镇的偏远的小村,足见它真的很偏远。我是荣幸的,因为山给我带来了满足和希望,带来了宽广的心和沉稳的性格。
小时候山阻挡我看更大的天就像现在高楼大夏阻拦我看更大的天是一样的,现在周围的困难,阻碍也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仅仅是一句叙述描写,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格局。我也赞同不应该把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当成诗人情感寄托,我现在才开始想,景就是景,情就是情,寓景于情是现在“文学家”的想法。“轻舟已过万重山”模糊不清,当我茫然无措、困难重重的时候,能否像“轻舟”一样轻松渡过“万重山”?当然,这需要沉淀,积累经验,学习本领,我不求能“朝发夕至”,但谁不想这样!
我喜欢山,我喜欢它的巍峨伟岸,只要能登上顶峰,就看到更好的风景;我喜欢它的包容和承载力,草木兽鸟,花虫菌菇,只要在山上,它全都接受,并且让它们肆意生长;我喜欢它的默默付出,人类的进入,让高山变高楼,让大树变金钱,疯狂砍伐,它也默不作声,任何时候都贡献自己的全部价值。
我不喜欢山,它挡住天空,让我只能看到狭小的天空;我不喜欢山,它挡住我前行的脚步,让我我为了跨越它,用尽整个青春;我不喜欢山,它带给我家乡的贫困,让父辈们变得狭隘,被人歧视。
这里没有山,却跟山里一样,只能看到一块奇形怪状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