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正常的逻辑是,学英语先要懂语法才知道怎么造出一个好的句子。一直以来,别人告诉我们的观点都是,你要先输入得足够多,才能有输出。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听却无用的逻辑。好听是因为理所当然,非常正确;无用是因为我们的“完美主义”往往作祟,于是迟迟没有行动,从而不会产生效用,同时这样的理念让我们在无意当中把门槛抬高
了。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为输出做好准备,所以我们会一直陷入“做准备”的泥潭当中。我经常问一个问题,要学好语法才学英语,那你学了这么多年语法,你真的学好了吗?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我们过了一个基础线,其实就可以开始尝试先输出,再输入,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我认为,只要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开始输出训练了,通过输出,反过来激励我们的输入,这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符合成长进步的规律。不过以往我们可能会忽视“输出倒逼输入”的训练,没有真正在“事上练”,于是非常容易纸上谈兵。
这个是一种“切核心”的思考方式;我们要时刻牢记在任何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目的是什么。
I
当具备了基础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练习输出了,因为通过输出可以激励更好的输入,输出时可以检验出哪里还欠缺,更好的输入新知识。而完美主义者则是永远在准备的路上去,却没有行动,错过了很多机会,最后可能就放弃了。
A1
这本书怎么说的都是我呢!
曾经创业做培训机构的时候,学习了家庭教育,却没有好好的开过一场公开课,只是在一些需要家长参加的活动时,穿插一些家庭教育的内容。顾虑特别多,自己不是学教育的,没有系统学习过,万一课上家长提了一些问题,回答不好怎么办,还是再多学习学习吧,因为这些顾虑,直到机构转让也没像样的开过一堂课。我应该不是完美主义者吧,是没自信,可能还有些专业知识不过硬,现在想想基础知识是有的,私下里和家长聊教育的时候家长还是认可的,还是缺少了迈出去的勇气。是什么原因呢,是真的知识储备不够?还是万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会丢人?还是怕自己的控场能力太弱,万一遇到不配合的家长岂不是太尴尬?现在想来是最后一种的可能性大些,控场能力太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锻炼这个能力呢?应该就是多上台多犯错吧。
A2
目标:家庭教育工作室,其中还包括高考志愿填报
目前闲置在家,可以做的输出就是,每天用拆书法转发一篇家庭教育的文章到朋友圈,坚持100天后自己原创文章输出,这样做的目的是积累人气,提高影响力,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