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只有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孩子才会喜欢做着这件事情,只要孩子喜欢,家长就会放心,老师也会安心。
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你对玩游戏感兴趣,你对爬山感兴趣,你对跆拳道感兴趣,你对某一个女电影明星感兴趣……哪又能怎么样?它能代表你能做好吗?它能代表你能一直坚持下去吗?它能代表得到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之前对它的理解,它是进入一个领域的突破口。因为这个兴趣的存在,愿意去接触某样事物,愿意探索它,学习它。因次,你也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现在也是一个平等的社会,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哪怕他是一个孩子。
很多家长更是把兴趣看得很重,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最多的也是:孩子不感兴趣,孩子感兴趣。更多人把各种培训班定义为“兴趣班”“爱好班”。
不过,经过我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结合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真相并非如此。
最初我来这个道馆工作的时候,我被灌输的理念是,抓小孩的兴趣,孩子只有喜欢了才会在这报名交费。于是,就想出了一系列的抓小孩兴趣的方法。比如,上课的时候玩游戏,不跟小孩压韧带,总之,怎么欢乐怎么来。
学校里面,幼儿园里面,有严厉的老师管着,然而还得到了这里面,仿佛到了游乐场。有摔倒不疼的场地,有各种样的玩具,还有一块儿玩耍的小伙伴……
最后的结果,很多刚开始抵触的孩子,开始喜欢跆拳道了。说实话,培养兴趣这一招,对小孩来说还挺好用的。
然而,真正的情况,并没有孩子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他们最终的目标不是玩儿,而是练武术!玩儿和兴趣,只是打针前给的一个糖豆。
当真相呈现出来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选择了放弃。家长称之为孩子不感兴趣了,管理者称之为教学出了问题,把问题定义为,上课游戏玩的少……
然而,真正的事实是什么呢?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刚刚接触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对,就是好奇心。他们愿意学习,也愿意探索。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分清楚好奇心和兴趣的区别。因此,采取了不合适的方式,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其实,人的韧劲是非常大的,对于刚进道场的孩子,只要教练采取的是“温柔而坚定的严厉”,孩子是可以承受的。这对后期的教学和训练,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个更残酷的真相是:当家长带着孩子来到道馆,孩子害怕了,打不起精神,不喜欢等表现出各种不适的感觉……但后期经过教练的引导,孩子感兴趣了,对这件事情喜欢了!其实,我认为这并不是兴趣起了作用。而是孩子好奇心被重新开启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的好奇心没有被得到呵护!
昨天在和家长聊到孩子兴趣的时候,我还应用了我之前学到的知识,说道:孩子之所以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是因为他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孩子,之所以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连看一眼都不愿意,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没有被呵护好。
当孩子能把这件事情做好,能从这件事情中获得成就感,他就会感兴趣,“兴趣”只是做好之后产生的副产品。而孩子之所以做不好这件事情,更多的原因应该在家长,他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做的事情上,说白了,他们看不见。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关注,都希望被大人看到,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得到大人的认可和表扬。然而,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这一点呢?很多家长的出发点是下面三个:
第一,家长心里把它当做“兴趣班”,或者当作看孩子的地方;
第二,关注过度,对孩子来说一个动作练不好,就使劲的批评、指责;
第三,我家孩子有问题,好动、精力不集中、身体不协调……送到这儿,就是为了修正他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总结:
1.好奇心,应该是最好的老师!
2.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没有能力把当前的事情做好。
3.爱上一件事情的方法:先把它做好,就是说能感受到在这件事上进步。
4.做的方法:掌握最少比要知识,然后立刻去践行。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不简单,也都有难受的地方,怎么办?用不感兴趣当做借口逃避,还是采取正确的方式,帮孩子梳理情绪,选择正确的难受,以此度过这段困难时期呢?
这让我想起了《正面管教》里的一段话:家长应该做孩子的导游,而不是主人。当孩子做事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帮他解释清楚,梳理情绪!而不是指责、命令。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做自己的导游,在现实中我们遭受的打击肯定会比鼓励多,我们遭受的困难、难受肯定也会很多,我们要呵护好自己的好奇心,选择正确的难受,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