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评价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结论,从而找出论题
第二步:找出理由有哪些?
第三步:确定其价值观假设以及描述性假设,价值观冲突
第四步:看有哪些词是有歧义的
第五步: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谬论
第六步:论据的可信度有多高?
第七步:查漏补缺,检查数据是否有欺骗性,是否有可替代原因
over
为什么要学会提问?一个好的问题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要学会提问?提问谁都会,问题不一样那么答案也不尽相同;一个好的问题,能反馈出部分答案的信息,也可以让帮助你的人,给你提供更准确的答案。
顺便提一下批判性思维涉及的方面:
(1)意识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一些概念
我不讨厌概念,因为恰当的概念能将很多信息压缩在一个词中,相当于chunk,使人能关注更高层次的思考。
海绵式思维-知其然
不管是听课还是读书,照单全收,他的大脑就想一个箩筐,啥都装,呵呵。海绵式思维的人,他读书的样子一定很可爱,逐字阅读,记忆,划重点,做笔记,复习,防治遗忘。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忆。
淘金式思维-知其所以然
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在书中寻找答案,一直在交互,批判地阅读,得出自己的结论。
弱势批判思维
利用批判性思维技巧捍卫自己观点,做辩论还好,于成长无益。
强势批判思维
利用关键问题一视同仁对待所有问题,包括自己的主张,开放,迭代,更新。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论题是谈话和讨论中出现争议的问题。
典型的论题有两种:描述性论题(陈述这个世界现在是怎么样,过去将来会是怎么样)
规定性论题(讲述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
结论就是演说者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结论与观点的区别:
理由是什么?
理由+结论=论证。理由是提供给人们并使之接受某一个结论的基础内容。
哪些词句有歧义?
在你准备评价别人论点、论证或论据恰当性之前,先要弄清楚有歧义的词在上下文中具体含义!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是某人认为值得为之努力的观念。如:爱国精神,言论自由。。。
所谓的价值观假设特点是那些隐藏在句子中没有直接说出来的,但是是作者承认的,是对结论的判断有影响的,且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有:
描述性假设:就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时怎么样的一种看法。规定性的或者说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找出描述性假设的方法:
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推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谬论:
人身攻击:不阐述原因而直接攻击或侮辱其人
①韩2就是一个骗子,你怎么能相信他说的话?
滑坡推理:如果某事发生,则相关的很多事情肯定会发生
①如果我们同意甲方需求,那么一定会带来更多需求,进而导致项目延期。
妄求完美: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就不采用此方法
①如果你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就不能推出这种新药
移花接木:利用词语的歧义,前后偷换概念误导。
①我们支持车船税,因为民意调查(对象未必是我们)一致赞成征收车船税。
诉诸公众:利用公众的观点,公众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①调查显示80%群众支持加薪,所以我们应该全国实施普涨工资应对通货膨胀。
诉诸权威:利用假权威观点,通常是A领域权威对B领域观点
诉诸情感:利用调动感情的词汇,激发情感共鸣替代理性判断
砍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攻击其并不存在的观点。
我反对做产前B超检查,这些医生实际上想杀死有缺陷的生命
两难困境:制造虚假的两难困境,其实还有更多选择。
①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务员,否则我们找不到好工作。
乱扣帽子:抛出恶意或负面的词汇引导你对事物的评判
一厢情愿:因为我希望A,所以就是A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情绪化美德词汇让我们不经仔细思考就接受观点。
①这是一位有爱心的女士,她有决心,信心和勇气,支持儿童事业和环境保护,为这位女士投一票就是为公正、爱、和平等投票。
循环论证:把论点换个说法,在论证中变结论为理由
转移话题:提出一个不相干话题转移听众注意力
需要注意点:
那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直觉:
当人说“常识告诉我们”或“我只知道这是真的”,他就在用直觉作为证据。
可能问题:过于自信
个人经历:
根据少数人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体的结论。虽然结论有可能是对的,但推理过程绝对是无厘头的。
可能问题:往往不全面
典型案例:
通过对一个或几个特殊个体或事件进行详细描述来支持结论,以观察或访谈为基础
可能问题:以偏概全
当事人证词:
商业信息、影视广告、书籍封底经常使用他人经验证词企图说服我们。
可能问题:也许会做伪证
专家意见:
权威专家对特定的问题,比多数人了解更多的信息源
可能问题:盲从或过度膨胀
个人观察:
一种有价值的证据,是许多科学研究的基础
可能问题:偏见或观察误差
科学研究:
大量观察资料为依据、并且常常具有特殊分量的一种权威意见,其它合乎条件的人能重复验证结果。
类比:
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假如一方面相似,则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
可能问题:不当类似的误导
是否有可替代性原因?
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是否有哪些遗漏的地方?
来源:文章中的图片是来自秋叶老师的学会提问ppt ,看了后觉得不错,就借用了其中的一些内容,也算是对自己这一天看这本书做个总结归纳,感谢简友的提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