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商业就是用户产权化,建立牢固的用户关系,可以稳定的持续的销售,以及稳定的持续的盈利。相对而言就是公域商业。用户不产权化于某个具体的企业,而是属于支撑运营的生态。不产权化于具体企业,就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可以争夺,大企业小企业,旧企业新企业。如此,就形成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促进了创新与创业。要知道,没有相对稳定的利基,是很难激发经营者的长期意识。可以截胡,都去截胡,谁愿意去养鱼。截胡式发展,是缺乏后劲的。劣币驱逐良币。无恒产则无恒心。用户产权化是企业发展的私心,也是商业生态发展的公心。 用户产权化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货无二家,就货无二价。地痞流氓,强买强卖,就是这么干的。用户产权化,要有一定的凝固性,让其有恒心。也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让其不敢霸道傲慢,继续谦虚创造。用户产权化是一定要有的,有到什么程度才是问题的思考。
公域商业与私域商业,犹如江与湖的区别。江是从高山冰川到大海,纵穿整个版图。湖是区域的凹地。江水与湖水,在不同季节是会发生双向流动的。时而江水入湖,时而湖水入江。你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资产,希不希望扩大,从哪里来,从公域里来。如此一来,你就不能把私域与公域的通道焊死。或者说,自作聪明的希望搞成一个单行道,只能公域流向私域,不能私域流向公域。这是不可能的。湖是江的补充,私域是公域的补充。掌握绝对话语权依然是公域。这点自知之明还是要有的。 充分理解公域,然后在恰当的地形处,开凿出一条小河,引水入湖。成就自己的私域。当私域越发强大,够深够宽阔,就会成为次级公域。公域私域是个相对概念,一定规模的用户产权。公域里生出私域,私域里还可以生出更小的私域。最小单位依然是用户产权。 叁 为什么要搞用户产权,可以形成订单。订单的形成,是流量+信任+供应链。供应链的话题先不说。在抖音上开个号,直播卖货,偶尔还能爆单,这个不简单吗。有必要搞“用户资产”这套吗。用户每一次来就是流量,来一次都会有一次的流量成本。称之为一次流量成本,二次流量成本。只要流量,以及平台提供的基础信任,或者说公域信任,就可以完成一定程度的订单。二次流量成本,基本等同于一次流量成本。将这种“公域信任强,私域信任弱,有流量就有订单”的商业形态,称之为门店商业。门店商业,是100%依附平台或商圈的。 私域商业的价值就在于,二次流量成本会低于一次流量成本,并且会越来越低。成本低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信任起来了。从企业主动变成用户主动了。其二,流量被分散了,下沉了。渠道体系越来越健全,基层的流量工作渐渐展开。当这些行为的规模扩大后,会形成影响力,将“用户磁化”,形成新的信任源头以及流量源头。进一步降低二次流量成本。
信任的符号就是品牌,流量的下沉就是渠道。品牌+渠道,构建了“企业营销”的部分。这个商业逻辑,几十年前就被总结出来了。在互联网商业崛起之前,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平台企业,大企业多是私域商业形态的企业。这里挖一个湖,那里挖一个湖,然后等着下雨天满起来,或者打地下水满起来了。互联网商业的核心是数字与用户,不是供应链与品牌。它天然的生命特征就是扩张扩张再扩张,越扩张,边界成本越小。最后成了吃掉一切的平台。 平台+网店,在一定时期内,携手并进,抢夺了很多线下企业的市场份额。建立了新的公域。每一次商业大变迁,新公域替代旧公域。如同黄河改道。江河改道了,湖泊自然会跟着。还可以从外部抢夺,内部基本上还是充满增量与希望的。这也是新公域发展的黄金年代。外部已经抢夺殆尽,内部的争夺愈演愈烈。网店与网店的争夺,平台与网店的争夺。特别是后者,是不对称的,带给网店经营者深深的绝望。
平台为了可以存续,也必须形成新的发展逻辑。其一,更加平台化,价格更低,逼迫网店成为单品极致生产者。其二,在公域里建立广泛的私域,允许网店者做用户产权化的努力。平台的平台化,降低了生态的多样化,也降低了产业的整体利润。同时,从消费端降低了生存成本。公域的私域化,支撑到了生态多样化,大量小而美的企业会涌现。从消费端提升了生存质感。 看具体企业能否建立起私域,首先看平台是否支撑。目前而言,某信是100%支持私域的,某猫某东是不支持私域的,某音应该是一半一半的。某信公域与私域的口子开得太小,导致企业发展不够迅猛。平台的未来,就在于公域与私域的口子如何拿捏。 一个私域,相当于在恒星体系中的行星体系。通过相关规模与速度,达成某种自平衡。一个企业可能建立起私域商业,要在有效时间内,实现市场规模与供应链规模的对接。市场进来,供应链能够接得住。供应链上来,市场能够消化。如此,市场规模与供应链规模就能达成平衡与正向发展。市场规模就是流量规模与流量成本,供应链功能就是生产规模与货架长度。复购率达到一定的数值,才能让用户形成认知与惯性,才能进入他的选择清单。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达成这两个规模,需要采取“开放策略”。流量开放与供应链开放。此时就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相关方要加入进来。其二,相关方加入进来后,如何形成统一的形势。 相关方想要加入进来,无非是因为权益。权益大小与权益确定性。树已经长高了,在上面做窝或者在下面乘凉,都是会马上到的。确定性已经完成了。在一般的合作中,权益确定性比权益大小来得重要。所以,要将权益分成两块,局部权益与整体权益。局部权益要小而确定,整体权益大而不确定。小而确定的权益,让合作可以开始。大而不确定的权益,让合作可以发展。 相关方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方,供应链方,运营方。不同的价值贡献,形成统一的权益标的。统一的权益标的,就是为了形成统一的价值方向。开放策略要具备持续性,先入局的人享有权益,后入局的人也享有权益。先后相继。不能前人吃光拿完,后人苦逼扛活。这只会逼迫后人另起炉灶,推翻你们了事。所以,权益标的,必须是可以持续发行的。 权益逻辑确定了,就可以开始讲故事,张罗入场了。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任务了,相关方加入进来后,如何形成统一的形势? 统一了,才能形成基本的规模效应,以及可能发生的网络效应。如此才能去到较好的结果。如何统一,从系统与品牌上。系统,就是形成数据的一。品牌,就是形成文化的一。系统是数据的工具。品牌是文化的工具。数据与文化是价值的两个具体。任何一个行为,都受着数据与文化的指引与约束,去向大致确定的方向与分寸。所以,系统与品牌都是控制环节,而流量与供应链则是开放环节。或者说,两端开放,中间控制。 控制的面对,是让相关开放可以形成统一形势。 有私域商业想法的企业,不能渐渐完成。基本问题,就是上面这两个,要么不能开放,要么不能控制。不能开放,则不能形成相关规模。舍了规模,就只是玩意,不能成为理性价值。不能控制,内耗的损失,可能还大于规模的收益。让规模处于较低的能量水平。
前文已经说了,“私域商业的核心是用户资产化”。用直白的话说,就是用户关系。建立好了用户关系后,可以为其提供全生态的产品。全生态产品,要让恰当的定位,让它们成为一。过往解决具体问题的产品定位,已经包不住了。得用价值观定位与生活方式定位。从产品定位到生活方式定位,存在着巨大的信任等级。比如,产品定位犹如手电筒,生活方式定位犹如电动车,所需要能量级别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定位,逻辑上是说得通的,难在能量上能否跟得上。这里面就有个发展节奏与表达节奏的契合。 私域商业是商业竞争中的,利益集体与利益集团的竞争。大的利益集团如阿里系,腾讯系。中等的如小米系。系就是私域商业最简明的表达。系就是你参与竞争的逻辑合理性。手枪打不过大炮,这就是竞争逻辑。 拆解来看,就是两个层面,用户策略与合作策略。总会有不满于旧利益集团分配的人,想成立新的利益集团。总会有不难于旧产品供应的用户,想寻找新的产品供应。促成,不断产生新的私域商业。
- 蓝也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