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一,又有好多同学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作业。当然,做了的人当中,也有部分是应付了事的。我很郁闷,沮丧,懊恼……因为同学们跟我期望的相差甚远。
第四周开始了,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与来学校之前听说的情况大不一样。
一、班级凝聚力不强,整体学习气氛不浓,非常懒散,做什么事都拖沓。
二、上课不知道怎么听讲,很大部分人在开小差,完全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抛出的问题就那几个人回应,其余的同学笔记都懒得做。
三、不知道怎么预习,连最基本的阅读习惯都没有养成。系统讲了之后,仍然没多大改变。
四、书写普遍较差,不完成作业现象比较严重。朗读更是听来费神,大有屡教不改之嫌。
五,习作水平更不乐观,能达到合格线的都少得可怜,优秀的只有两三个人。
我想我的确应该停下来,把一周五节语文课的进度担忧放下,先抓抓学习习惯,不然全是白费力气。要根除这些顽疾还需要时间,而时间却是最紧缺的,更重要的是想挤也挤不出来,那么就只有提高效率。
焦头烂额之际,突然在改作业时发现了这样一位家长,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一点点新的希望,同时,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整天忙于工作而对儿子的疏忽。
像这样的笔记还有很多,词语手册、练习册、拓展阅读上的短文全都做上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包括生字的读音,词语或诗句的含义等,写得非常仔细。这不就是我一直倡导的阅读方法吗?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就应该这样做才能有所收获呀!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家孩子的作文才能成为班上唯一一个入得了我法眼,且堪称优秀的范文。可能这就叫“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吧!
在教学中,我虽然比较注重方法的传授,但大部分孩子懒字当头,连规定的作业都不做,更别说这样的阅读自觉性,自然是无法从中受益。能一丝不苟去践行的,一定受益匪浅,我原来的那个班上的不少同学就是鲜明的例子。我相信,虽然现在离开了他们,但关于阅读,关于写作的一些影响却是一辈子的。
向这位父亲学习,做一个称职的家长。每天,无论多忙,都抽出时间陪儿子读书一小时,这和让他自己读肯定不一样。
今天,学校群里转发了一个教育局有关中小学生诗词大赛的文件,小学只考必背古诗70首,儿子看罢窃喜,因为他几乎都会背了,只需再深入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就好。我很庆幸当初没有因心软而放弃让年幼的他学习古诗词。
事实证明,多读点书,终归是有用的。不然他也不会在考试出门前扔下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便徉徜而去;不会在初春的公园里看到柳树就吟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来。我们得相信岁月,相信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