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放假不回老家看看?这是老同学见面问我的第一句话。
我们习惯于把那个从小长大的地方称之为“老家”。而事实上对于离开太久的人而言,“老家”只是个地理概念,“老家”二字里蕴含着人一生无法磨灭的记忆。
前些年我经常回老家,虽然那里早已没有了属于我的一草一木,那座老院子的产权也为哥嫂所有,但是一踏上那片土地我就倍感亲切。走在居民点街道上,熟悉的乡音和充斥于鼻息中的烟火味令我精神为之一振,满身的疲惫顿时就消散的无影无踪。由于父母相继离世和哥嫂的搬离,屈指算来已有五年不曾回过老家了。
在同龄人当中我离开农村的时间较早,那时候年方十七的我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摇,试图在乡村之外找到一片能生活得更好的地方。我最初去的地方是县属国营煤矿,也是此生第一次出远门。煤矿位于北山山脉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由于没有正规道路可走,那辆解放牌货车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像一位哮喘患者喘息着走走停停,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从中午走到星辰漫天才到达目的地。
在那座只有两个女人,一只母狗,四十多位男人的煤矿我一呆就是两年。那里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常年干旱少雨,一座座黑石山像是被烈火焚烧过一样寸草不生,戈壁滩上仅有的植物是骆驼刺,梭梭柴和红柳,偶尔在流过雨水的沟槽里能见到可以食用的沙葱。
十九岁参军入伍离开煤矿,到二零零零零年三十三岁服役期满回到地方,这期间那位老人接连几次南巡,全国上下都在践行着“白猫黑猫”理论,可我还在为能转为城市户口而沾沾自喜。从头无片瓦脚无立锥之地从零开始奋斗,我努力让自己能在钢筋混凝土的缝隙中扎下根来。这些年从租房到有了属于自己产权的房子,先后搬过七次家,不管深浅,我算是把根扎了下来。
虽然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四年,但每当有人问起我还是说自己是金塔人,更详细一点说就是那个地处沙漠边缘不起眼的西红村……虽然村里现在大部分人都是移民,认识我的人并不多。
几乎所有人都一样,随着年龄增长,闲暇时光总会沉浸在回忆之中。我也一样,时常回想起过往,那些模糊或鲜活的总是记忆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像电影片段轮番回放。
随着时代变迁,记忆中的村庄必将在小康住宅建设中逐步消失。我怕有些人和事会被慢慢淡忘,于是就想写写与村庄有关的东西,写写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村人。可是又从何处下笔呢?想想,还是从每一户人家写起吧,把有关他们故事写出来。不知道能不能写好、能不能写下去,尽力吧!
题目暂定为《村庄里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