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宫本辉的小说《幻之光》后不能释怀,当晚,又翻出是枝裕和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重走了一遍由美子的心路历程。
影像要比小说温和了许多,模糊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后让大阪的穷街尼岐不至于太过粗鄙。但我相信,1957年的尼岐更应该是宫本辉笔下的样子:“一年到头照不到阳光的土路上总是亮着灯泡,路上的土总是湿滑湿滑的,散发着难闻的味道”。影像尼岐换成了日本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小街小巷外,还掩饰掉了小说中的一个场景:由美子的父亲病倒卧床后,妈妈只好去工地打工。奶奶走失后,还是孩子的由美子去工地找妈妈,正看见工头一脚踢在妈妈的屁股上咒骂:“你这女人要敢磨洋工,就不付你钱”。
(是枝裕和将《幻之光》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这样的掩饰,让由美子决定离开大阪的尼岐嫁到奥能登的小渔村曾曾木,少了一个理由。
一心想要回四国终老的奶奶,不是第一次自说自话离家出走了,偏偏是由美子追出去的这一趟,奶奶就此失踪了,这是理由之一。第二个理由是,由美子与郁夫的孩子才3个月,郁夫就在某一天从螺丝厂下班去邻居开的小店喝过一杯咖啡后,便卧轨自杀了。由美子左思右想也不能替郁夫想出一个答案来:妻子贤惠、儿子可爱,郁夫何以自杀?
这是电影和原著给予由美子远嫁的共同理由。
其实,原著还给出了一个理由,就是假如由美子不愿嫁,她也许就要如亲眼所见的工地上的妈妈那样,被人踢着屁股吆喝不许偷懒,才能换取自己和儿子勇一低廉的生活费。而这被电影舍弃的由美子远嫁的理由,恐怕更加“实锤”,不是吗?心病固然磨人,当肚子吃不饱的时候,心病还是病吗?于是,电影删除了由美子去车站准备前往奥能登时遇到朝鲜族大妈阿汉的片段,在我看来,实在可惜。那里可是暗藏着由美子的两次犹豫呢。能不犹豫吗?尼岐再破再穷,毕竟在大阪。而曾曾木是个什么地方?恐怕许多人连“奥能登”在哪里都不知道吧?
曾曾木到底是个什么地方?这时候影像就比文字更直观了:破败的小渔村,濒临大海的家歪歪斜斜的,唯独民雄与前妻生育的女儿,温软得让人感觉由美子再谯嫁对了人。
(两张剧照倒是和贴合小说的情绪)
相比小说,影像的曾曾木生活也不特别艰难。民雄有车,由美子也不必出去做事,尽管粗茶淡饭,但是,当屋外寒风凌冽的时候,由美子能依偎在炉火旁;当蓝天白云的时候,勇一能在家门口玩球……这样的画面,给观众一种错觉:由美子终于脱离了苦海。既然如此,由美子何以避开民雄丢下勇一一个人跑到离家颇远的海边对着惊涛骇浪痛哭流涕?还是宫本辉,小说《幻之光》的作者有勇气合盘端出真相:就算民雄戮力做他的厨师,也不能轻松养活一家数口,后来,民雄和由美子把家改成了民宿,夏季生意好的时候他们全家连睡觉的地方几乎都没有了。即便这样,生活还是艰难,所以,当民雄找到面对大海潸然泪下的由美子时,由美子给出的理由是自己有些吃醋了,“你从大阪回来明明是为了你的前妻,怎么告诉我是为了老父亲呢?”吃一个亡人的醋?不不,由美子是位自己感到不甘:离开大阪跑到这种穷乡僻壤来,我还不是你最爱的人!这样的理由连由美子都觉得说服不了民雄,只好又问:“郁夫为什么自杀?”带着由美子回到家里,直到睡进了温暖的被窝,民雄才给出答案:“人要是丢了魂,就不想活了”。
这时候,原著和电影高度统一了起来,第二天开始直至《幻之光》剧终,由美子都神清气爽地带着一家人过着清贫和满足的日子。这就是《幻之光》叫人念念不忘的地方:由美子代言了1950年代日本人的精神,万念俱灰,就是不绝望。只是小说比之电影将让人万念俱灰的处处描述得更加充分,由美子的不绝望,才更加可感可宝贵。名字叫了“幻之光”,大概是,只要还敢幻想,就能感知到到光。书名之好,是枝裕和将其改编成电影后,也不舍得改名字,对极了。
想说,小说《幻之光》还收录了宫本辉另外3篇小说,《夜樱》、《蝙蝠》和《卧铺车厢》,都是丧失的故事,唯独《幻之光》,最绝望又最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