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鲁士三杰
山师图书馆南门匾额提写者余修(1911~1984) 原名鲁广益,曾用名鲁方明、鲁伯谦,是济南北园沃家庄人。自幼深受父兄革命思想熏陶,1925年由关向应介绍加入共青团,曾任青岛胶澳中学团支部书记、共青团青岛地委学委;1928年底调回济南,参加团省委工作;1929年山东党团组织遭受破坏,根据组织安排赴北平,在没有接上组织关系期间每天出入于图书馆,大量阅读;1932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1936年2月入党;抗战爆发后赴延安,历任陕北公学队主任、延安行政学院教务主任、延安大学预科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北平执行部新闻发布组“解放三日刊”支部书记;1946年全国内战爆发后,回延安任新华通讯社总社秘书,后又随中央工委到西柏坡;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随华东代表团回到山东,任中共渤海区党委秘书长。解放后参加山东省首批新型高校的创建工作,相继任华东大学教务长、山东大学副教务长;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调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建立党委后任党委书记);1956年调任省委文教部部长、省委委员,以后又任副省长,兼省高等教育局局长,是省委委员;文革遭受不公正对待,恢复名誉后任省人民政府顾问、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省党史人物学会会长等职,于1979年12月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1984年12月25日,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余修从学生时代起就团结一些进步青年创办革命文艺刊物《晓风》周刊社,从事过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和北平作协的工作;解放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往事集》和诗歌《扬帆集》、《鹊华诗草》以及《余修文集》等。
余修同志的父亲鲁佛民出生于济南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名私塾教师,辛亥革命后又成为一名律师。因酷爱读章太炎的文章,直接写信给章太炎,得到太炎先生多次接待,并由此投身国民革命。鲁佛民的长子鲁伯峻早年考入山东师范讲习所,为父亲革命思想所感染阅读大量进步诗书籍报刊,期间结识王尽美,成为山东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参与创建“励新学会”,1924年10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鲁佛民积极以律师事务所为掩护支持长子的革命行动,并在长子的介绍下于青岛结识邓恩铭,1926年冬由中央特派员吴芳介绍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鲁伯峻被绿林军阀张宗昌杀害于千佛山刑场,此时鲁佛民正往返于上海、武汉等地寻求革命的出路,在党的会议上认识了瞿秋白、毛泽东等领袖。鲁伯峻遇难后,尤其坚定了二弟鲁广益(即余修)的革命志向,积极参加革命的秘密工作。此时恰逢大革命低潮,鲁佛民也终于遭受国民党内部迫害,不得不离开武汉经上海、青岛辗转来到北京隐姓埋名重操教书旧业,传播革命思想。1929年,在济南参加团省委工作的余修接到邓恩铭指令速离济南,避难到北平,与父亲度过了一段失去组织联系的艰难时期。1936年2月,余修由邹恩珣介绍入党,同月被捕,狱中作《满江红·二月雪天》,后成为中国大学校歌词。抗战爆发后,鲁佛民经次子余修的朋友介绍,在西安见到叶剑英,到延安见到毛泽东,毛主席盛赞鲁佛民“十年党节可嘉”,随后余修也被营救出狱奔赴延安。1937年10月,鲁佛民重新入党。1944年,64岁的鲁佛民走完自己的一生,弥留之际,李维汉问他还有什么遗嘱,他说:“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后人最好的遗嘱。”1984年,余修在省委扩大会议期间,心脏病突发去世,省委书记苏毅然为追悼会题词:一门忠烈,鲁士三杰。
余修同志是山东师范大学第二任校长兼书记。山师第一任校长是田珮之,山东莱芜人,1950年参加创建山东师范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兼书记。
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