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群的老师分享了一段关于阅读和智慧的格言,让我想起了以前的读书笔记。于是,我就去做了一个关于智慧的笔记整理,很有意思。于是,分享给你。
早上好!
仅靠勤奋的阅读,并不足以令一个人养成知行力,进而建立核心拼图。——何伊凡《知行力》——谈写作编委
我觉得,这句话从反面说智慧,这还很不够,还是要从正面回答,执行力,知行力的关键不仅仅阅读,更在于学以致用和知识管理。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的一句话,仅仅依靠阅读,不能形成智慧。
“智慧的替代说法有哪些?”我想起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不妨思考和整理一下。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第三章中指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
用怀特海认为,知识教育并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以培养智慧为目的,智慧与知识有关,但是知识丰富并不与有智慧划等号,而能够迁移知识,根据情境的不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富有智慧的象征。他指出,有价值的直觉经验就是智慧。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认为,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激情和欲望构成非理性部分)。它们分别对应于三种不同的德行:智慧、勇敢和节制。这里,柏拉图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就是智慧。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个人的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包括的具体要素,最终都可以在其天赋倾向和后天养成的兴趣和习惯中找到。这种能力和经验可以称之为‘智慧’,或许很难解释和表达,个人能够自行运用这些知识,有效的根据这些知识采取行动。但是这些知识只是属于个人的,是出于本能的,并且是不能转让的。”杜威认为,智慧都是带有个人色彩,指的是一种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什么是智慧?黑格尔说,智慧是一种真正的经验,是关于人自己的历史性经验,也称之为主体经验。也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它不是客观化。也就是说,似乎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智慧,智慧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它向未来、过去开放,是对未来的洞见。来自于人的关于自我认识的历史性经验,是对于未来的洞见,这就是黑格尔的智慧论。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一是合群期,崇敬、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二是沙漠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三是创造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但这肯定不是出于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自己,我就是命运。”
尼采认为对于命运的深刻认识就是智慧,它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他人到自我,是一种肯定到否定,以及之后的否定之否定。
尼布尔的祷告文认为,能够区分是否可以改变之物的能力就是一种智慧。
维特根斯坦认为,智慧就是合理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