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太阳]
有没有人一起来好好读读书呀?今天继续第二天精读与思考。
读古鉴今,通外修内。今天,让我们细看太史公笔下《史记》上面几段。在慕老师的精读陪伴下,直播间里,数百人参与进来,你一言我一语,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再来仔细推敲赵武灵王的这次改革成功(胡服骑射),可见他的谋划,不可谓不精妙绝伦且步步为营。
年少有为的赵王,先是开了五日大会(请大家想想,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次重要大会是哪一年?),然后亲自做好调查研究,毕竟毛主席说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搞完,武灵王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
这一段启发我们,上位者要决心做一件事,不得不亲自上阵去做调查,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骑驴看唱本,更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糊弄来糊弄去,而是要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赵王想要去哪里搞调研,那可是一去一个准。
我们思考一下,1992年的那个春天,有位老人也是亲自去到小渔村调查研究,保密行程,调查研究才能真实而有效,古今形式风格何其相似。
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宋神宗想要决心变革,但只是依仗王安石一个人,并非亲自主抓,这也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王安石变法决心足够强,但是他有掣肘,那就是宋神宗,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熟悉地方事务,也算是了解民情,姑且当做调查研究内容了。
宋神宗变法决心就欠缺了一点,因为他缺乏调查研究,他所获得的资料全部是王安石等人揍报而来,二手资料难免就失真,在经过后宫佳丽这些错综复杂关系的人士一运作,神宗变法决心就会出现动摇。
宋神宗但凡好好研读过《史记》这一段书,他就应该另寻一路,不要王安石人马带路,也不要后宫佳丽的关系人马侍奉跟前,亲自另寻班底保卫安全,下到全国各地调查研究,也就不至于,后期变法决心不再。乃至最终疲于奔命,以年仅38岁的盛年之龄,抑郁而死。他要是痛下决心,走出深宫,何至于结局这么悲催。
我们说回春秋战国时代。赵王经过调查研究,内心有了底气,所有大臣的反对意见,没准他都有可能,在内心里预演了一遍(从他能提前安排人,去插手别国的继承人这件事,我们也可当知一二,秦王燕王竟然都是他一手扶持的)。
赵武灵王回到国都后,再开小会,议论这胡服骑射的必要性与坚决态度,以一人之力独抗群臣的反对,大家见大王心意已决,说又说不过赵王,只好赞同赵王的改革政策,意见统一后,当然万众一心,改革命措施,也就能把事情办下去。
实际上,尽管大部分人意见统一了,实行过程中,仍然会有阻力与困难。赵王让叔叔赵成支持自己,赵成就假称有病不去,典型的推脱之词。
遇到困难,赵武灵王没有躲起来,没有逃避,更不可能畏难。他再三考量,决定亲自登门拜访王叔,非要取得老叔的赞成不可。
赵王改移服饰的这项改革,立刻有人联想到七八十年代的人们。那时,大家一改中山装,穿起来西装革履,同样也是困难重重。
乃至改革开放的成功,莫不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先开会再调查,再开会讨论,再调查,边走边看,和赵武灵王的改革,我们都能找到相同之处。
这异曲同工之妙,当是那种异常坚决的雄心,当是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当是一步一尝试,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毅力。
最后,以大见小。一个国家的改革之路,步步维艰,千难万险,但只要坚持下去,结果总坏不到哪里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成功,我们当今改革开放也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这是成功的例子。
宋神宗的变法图强虽然只进行一半,也算给风雨飘摇的北宋注入一丝春风与活力。在变法的过程中,涌现出来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国之栋梁,当然也造就一批吃干饭溜须拍马之徒,在活跃北宋的官场上这一层面,变法结果算得不太坏。
也正是王安石变法这个时期,司马光同志开始着手完成史学的巨著《资治通鉴》,苏东坡也因祸得福,成为了最具天才的灵感型创作能手,每有文学作品问世,上至皇帝陛下,下到老百姓,莫不争相抢先阅读,这和金庸写武侠时,大家都等着报纸,等着读下一段是不是很类似,这些仍然是王安石变法所获得结果中好的一面,又或者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个国家的改变很艰难,一个人何尝不是如此。苏轼同志从一个三品大员,沦为阶下囚,这是改变,再到成为政治犯流放到黄州,并且时刻被监管,也是改变。
苏轼经历太多改变,也就开始主动求变。他一变以前的高雅大士,成了苏东坡(东边的小山坡),与孩童同乐,与邻为乐,与僧俗为伍,真正融于百姓之间。
从此,苏东坡才开始在书法、生活、文笔和文风上,都渐渐阔达与发光起来。豪放派的诸多代表之作,也在黄州这个地方写出来。例如《前后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等等,都是苏东坡这时候的作品。
愿大家,都能够走出自己的变革之路,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在改变的道路上,永葆初心,继续前行,有变的东西,就一定要有不变的初心与原则。加油,我伟大的祖国,加油,屏幕前每个爱读书思考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