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领域摸爬滚打近二十年,我在学校里的心理学系呆过,也在社会的心理学机构玩过。伴随着心理学在大众的眼里从“有病”、“算命”、“猜心术”慢慢地向“有帮助”、“能成长”、“改善生活品质”的转型,我十分有幸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挖掘心理学的价值。
也许有人会说我高兴地为时尚早,就算心理学有那么一股势力但不能成为主流。
确实如此。
一方面,心理学在作为一门科学进入中国之前,研究“人”的学问已在中国历经千年,功底深厚。
不少国外的心理学家都对东方文化或中国文明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参加某些国外导师的课程时,他们的感悟有时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小接触的准则,此时心里确实有点小骄傲。
同时,我们看到心理学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它们可以互为补充、互取所长,完善这门以了解人为目的学问。
实际上从我不怎么高深的眼界里,我一直有看到中国这二十几年的发展里所蕴藏的心理学暗流。它们大致如是展现:
二十世纪末,商业的初次冲击、社会的转型起步。有些混乱的商品经济加上物质刺激下的尔虞我诈,我们感受到了缺失和孤独,此时的我们渴望自我的展现,同时又开始加强自我保护。当时在心理学里流行的词就是“孤独”、“孤岛”、“有个性”之类。
二十一世纪初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平等加剧,金钱的飞速积累带来的巨大变化让中国人意识到金钱的好处。“读书无用”、“有钱万能”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切与挣钱有关的心理学都被吹捧,包括成功学、人际关系等,这个时候,潜能、情商等词炙手可热。
现在,我们已经多少有些感悟,经济的发展解决不了人类内心的痛苦,我们不再为生活担忧的同时忘记了快乐的滋味,我们以有名、有利为傲的同时发现自己“是一个活了几十年的巨婴”,痛彻心扉。
中国在快速奔跑之后开始沉淀。
而心理学一直追随和影响着大家的思想。
因此,我相信,在下一个阶段,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调整手法会促进心灵健康的有效调整工具。作为二十一的心理学人,我期待着中国的崛起和心理学的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进入中国只有短短百年。十九世纪末,“洋为中用”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很多有志之士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心理学就是所发现的宝贝之一。
这里要提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学术救国的召唤下,一批心理学家广招国内外心理学、生理学的人才,在中国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学院,当时其规模和价值都被纳入了世界前例,让人刮目相待。它是当时发生在复旦大学“子彬学院”的故事。作为心理学人,每经过此地,就能感受到一股动力。
当今政府和领导阶层把身心健康作为国民素质的标杆,确实是我们心理学的福音。
各类行政、教育、企业机构都在接受心理学的进入。当然,池子大了,各种鱼都会有了,要有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的人偷偷地学心理学,因为有点担心别人会另眼相看;
有的人学习心理学一段时间,就俨然成了专家,把国外的某个理念奉为圭臬;
有的人接触到心理学之后欲罢不能,各地拜师,各领域涉猎,让人觉得神叨叨。
那么我想说:
心理学不需要被隐藏,因为学心理学不但是让自己更好,也是为了让周围的人更好;
心理学也不是凸显自己、武装自己的武器,仔细想想,这样已经背离了学习心理学的初衷。
心理学是一门以认识人、研究人为基础的学问,最终是要回到生活,不是玄学。
我们可以对心理学了解不多,但需要尊重心理学的科学性;
我们可以向心理学求助,但一定在鱼目混珠的名目中保持清晰的头脑
接下来,谈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学?
我从自己的经历来说明,可能不够全面,希望大家能够补充:
1.我接触最多的是刚了解心理学,希望知道如何能够更好地走下去朋友。对于这个问题,我专门咨询过导师哦,他们是复旦大学EMAP(应用心理学高阶综合课程)的专家。
我把导师的意见整合为分两个方向:一是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在社会中的位置,找到心理学和自身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切入口;二是着力于个人成长,在心理学中最快的成长方式是加入心理学成长小组,同时,在团体中成长是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2.有人私下里问过我,自己在某方面碰到了问题,心理学能不能帮我解决?导师的回答是四个字“看你自己”。根据我的理解,心理学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没有人可以直接让另外一个人问题马上得到解决,如同健康方面,如果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再强大的药物也于事无补。和生理不适一样,心理的不适也需要调动内在的心理动力来抵抗在外的压力等因素。
所以,如果是向心理学求助,首先要明白这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输入和输出。心理学当然有用,如果只接受不行动,肯定不行。
3.有些朋友对心理学心存芥蒂。可能认为心理学没有什么内容?起不到什么作用?这样看的人一般还是拥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或者有一定地位和阅历的朋友,所以心理学不入法眼,是因为更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是好事。心理学的境界是改善生活,中国人崇尚天地人一体,这是更高的层次。就像前面的导师所说的,心理学团体的成长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再强大的个体,缺少参照物、缺少有效信息的互动,都有难以发现的盲点。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因此失败的案例。
人性的微妙在于此,始于心,立于行。这不是看一两本书可以带来的,以个人的力量来学习心理学其发展有限,最好的是借用一个安全、共情和环境启动内在更多的动力,发现另一面的自己。
此篇文章真诚地邀请大家更友好地对待心理学,把了解心理学的渴望变成改善生活的希望,带上心理学的眼镜,插上心理的翅膀。心理学老司机邀请大家一起关注这门有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