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得到上定了靳大成的专栏《论语通读》,开车的时候就打开听,通过他一字一句的解读又重温了一遍论语。静下来的时候我找了一些章节对照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的《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几本书相互参考印证,理解各有不同,我对一些章节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对靳大成提到的“慎终”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赞同。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大多数的注解里把“终”当死亡解释,“远”则指遥远的祖先,从朱熹到钱穆都把“慎终”解释为人死之时生者丧尽其哀,把“追远”解释为后人怀念祖先,祭奠先人。这种解释是从孝道来阐述字面意思的,慎终追远亦属于孝的一部分。孝属于构成仁的众德之一,爱则为众德与仁之核心意义。所以慎终追远之后,民德就可以归厚了。
还有一种解释,“终”是指结果,“远”是指长远。那么全句的意思就变成了——谨慎地对待最终的结果,凡事多考虑长远,这样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敦厚淳朴。
南师还有另外的解释,“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节选自《论语别裁》)
我比较喜欢南师的解释,其实引起我深度思考倒不是对曾子这句话解释的争议,而是对“慎终”二字的理解。所有的注解都脱不了“终”的本意,就是有终结,结束的意思,慎重对待人的死亡即生命的终结,事情的完结,万事总有结果。
《道德经》里也讲“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慎始不难,难的是慎终如始、从一而终。大凡人们办事时,容易虎头蛇尾,开始时认真﹑细致、谨慎、严肃,久后则是敷衍、马虎、粗心、草率,这样,往往办不好事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慎初而未能慎终,往往容易酿成人生之憾。
抛开这几种解释,靳大成把“慎终”这个概念扩展了一下: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一粥一饭不挑肥拣瘦,当思来之不易,这也是所谓“追远”;饭食完毕,盘碟碗筷收拾干净、码放整齐,这也叫“慎终”。
对待工作和生活,一样可以慎终追远,这是认认真真过日子的态度。我想这就是读《论语》意义,不管怎么解释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总会有收获的。
题外:
喜欢上《论语》倒不是因为它久远的影响力,而是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记得那是97年的暑假(那时我15岁)绪平叔大学毕业带回家很多书,我仿佛发现了一个新天地,一向顽劣捣蛋的我居然能耐住性子整个暑假都泡在小叔家里看书。后来我想可能南师的作品本是演讲的整理稿,口语化的表达有助于普通人理解,再加上南师古今中外,儒释道融会贯通的点拨,又能从生活中切身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些恰是我那个年纪能读懂的吧,不得不说大师就是大师,如果没有南师作品的浸润我不敢想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此时,还要非常感谢绪平叔,他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