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近蛮不愿意写着写故事的,但是发现如果不写,也没有其他记录的渠道,久而久之可能也就忘记了,那些可以积累的东西慢慢的在岁月中只能任其模糊了痕迹,直至最后完全消失,想起来多少会有遗憾;如果要写,那不如写在这里,自己记录,同时也可让看到的人多少有些启发,再不济也可以打发无聊。
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其实大部分人很少有听到表扬声,尤其是在家里,听到父母的表扬。当然这也并不完全是父母的责任,而是我们的文化和时代造就的结果。几千年来,人们所信仰的就是“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价值观,所以导致很多人把教训当教育。但其实教育并不只发生教训孩子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你和孩子相处的分分秒秒。
随着时代的发展,做父母的素质普遍都有提升,他们开始有一定的自觉,觉得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听到过鼓励,所以不愿意让孩子过的这么压抑,会给予孩子鼓励。有一些父母知道自己要做父母,虽然并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愿意为了成为一个好父母而学习。
同时,在当下这个时代中成长的孩子又有太多的想法,他们接触的资源,获取的信息并不会比自己的父母少,所以常常会让父母头大,根本管不了,无可奈何。所以不得已向外界寻求帮助,开始学习怎么样去教育孩子。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学习,在当今市面流行的课程里,一定会学到的一个知识就是:一个好的父母,要会赞美孩子,会鼓励孩子。这看起来似乎是孩子的福气,终于可以看到会表扬自己的父母,但是什么是真的会赞美、会鼓励,这是一件值得去探讨的事情。
有一位妈妈给我分享他儿子的事情:孩子考得好的卷子就拿回来了,会给父母来看,但是考得不好的卷子,他们只在群里看到老师发出来的分数,从来没见过孩子的卷子。还有,孩子补课的时候,他的科学老师反映孩子遇到难题就不做啦,会退缩。目前孩子的成绩不太好。再一次摸底考试中四门主课三门不及格,另外一门课补过课也只考了70多分。所以,父母很着急,焦虑,所以请我来陪伴孩子,希望能够有所改善。
其实当时我脑袋里立马就条件反射,觉得自己知道大概是什么情况——肯定是家里有个人一直在旁边挑毛病呗,挑剔、指责、唠叨。于是我本能的想到了孩子的爸爸,但是妈妈说爸爸很好,只是起床的时候孩子起不来会唠叨一下,于是我继续挖,挖到了姐姐,说孩子小时候会开玩笑说反话,总是挑弟弟毛病,但是现在姐姐已经去外地上学了,最多也就一个月回来一次,很少见面,见面也不会挑他了。那我就有点疑惑了,我在想是不是她在说谎骗我,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嘛。
于是来到他们家,我带着这个疑问去寻找答案,发现情况确实如母亲所说:他们的家庭氛围很好,是我所了解到为数不多的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特别好的家庭。结婚十多年,夫妻之间没事还会开开玩笑,然后给予对方赞美,参与过他们家将近半个月的生活,没见他们吵过嘴。别的家庭可能不出一周就开始了,起初因为有外人在会给点面子,收敛一下,但是慢慢的就hold不住了。还有一些不吵架的,但是夫妻之间似乎也没什么话,有事说事,没事各玩各的,但是他们不是。亲自关系,一个上初中生的孩子,正是叛逆产生的高峰期,孩子的理性意识觉醒,权利意识萌芽,爸爸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爸爸,妈妈不再是那个温良贤淑的妈妈,觉得他们落后、无知,尤其是唠叨,常常不分场合,就好像完全没情商。(这些话不是我说的,完全是来自于一些孩子之口。)但是他们家的儿子也很乖,他会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在学校遇到的事情,会和父母谈心,聊天,讲讲自己遇到的困惑,每天放学回来给妈妈一个拥抱,出门会牵起爸爸的手……这样的家庭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吧,这是多少搞不定老公、搞不定孩子的目前羡慕的样子,母慈子孝,为夫为父,踏实可靠。
已经没有挑剔的认了,那难道真的就是因为过往的这种经历挑剔给孩子留下了阴影?影响孩子的学习?或许有,但是我总觉得这不是全貌。
直到有一次的家庭聚会,我终于发现了是什么问题。家庭会议是由孩子妈妈召开的,主题是上半年的个人总结和目标的分享。在会议上本来是个人总结,但是最后父母的发言都指向了孩子。当然爸爸妈妈并没有去责怪孩子,而是都在鼓励孩子,在肯定孩子,爸爸说:“爸爸相信你是最优秀的”。妈妈说:“妈妈相信你一定会越来越优秀”……但是最后孩子低下了头……
那一刻作为旁观者的我看着觉得怪怪的,但是一下子又说不出哪里怪怪的,只是我能够理解孩子低头不语,如果是我,可能我也会低头。
于是我就会开始留意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发现很多这样的语言。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到的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把一群孩子分成两组,让他们去完成难度相同,但是并不是很难的数学题,在两组孩子完成追之后,分别给予他们不同的评价,一组告诉他们很聪明,简直就是天才;另外一组肯定他们钻研,不怕困难,勇敢的去攻克难题。之后再给这两组新的题目让他们去尝试,题目自己挑选,最后发现第一组的孩子就只做一些简单的题目,为了保持高分和着急很聪明的那个荣誉,不会去尝试那些难的题目。而第二组的孩子会选择做一些难的题目,并且愿意花时间去把它做出来。
其实这是同理,当我们不断的告诉孩子,我相信你是最优秀的,很懂事,不想让 父母失望,为了保持这种在父母眼里优秀的印象,所以只愿意把自己做的成绩好的卷子拿给父母看,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会觉得孩子优秀。做简单题目亦是同理,因为难的题目会犯错,错了之后父母就看你怎么错了呀,所以为了保持那个对,他甘愿不做,只要我不做,就不会错,不会错就不需要接受你们的建议或者是期待,因为不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做错是不能接受的。
当我发现这个情况,去和父母沟通,他的父母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我建议他们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结果看,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肯定孩子的进步,只要他有进步,我们就给予他鼓励。不过人总不是轻易就能够改变的,一般发生在最初期的改变只是皮毛的改变,形改而神不改。在孩子考完试之后,比之前确实进步了一些,爹妈也确实鼓励了孩子的进步:“你看你这次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只要你好好努力,下次一定会再进步的,每一次都要比上一次更好。”于是,本来听到肯定很开心的孩子,听完后面的话立马又不说了。心想:完蛋!那我下次要是没进步怎么办呢?
不过好在父母的悟性比较高,之后我又点出来这个的时候,家里这样的表达就基本没有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是在表达对孩子的赞美、肯定和欣赏,但因为内心的焦虑和着急,无时无刻不向孩子们透露着我们心中的不安和期待,当然父母不是不能有期待,但是要了解自己孩子目前的水平和状态,不能用过高的期待来绑架孩子心中那个不安的小人,高期待下五除安放的自尊最后只能给孩子带来自卑。突然想起罗翔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永远不要在自己所看重的事情上投入不切实际的期待和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因为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每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要有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