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牛皮明明的人物故事,多次被感动,夜深人静,默默流泪,那些文字和故事拨动我心底的弦,想想昨天自己写的文章,特别是最后的转折完全是迎合,为什么会这样呢?写字本是自由的,可真的自由吗?心灵束缚了,下笔又怎么会自由?
很多情感无法诉说笔端,有时很有诉说欲望,有时只想封闭自己,不知如何跟别人相处?
电视剧里许三多说:人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
这么多年,我一直想活得有意义,一件事情我总是要赋予意义才会有动力去做,很少可以因为开心因为单纯喜欢就去做,感觉自己很功利,但并不势利。
总是很容易被感动,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本书,一个片段,一个触发就会让我泪流满面,我害怕别人看见我的眼泪,眼泪虽然不代表软弱,但没必要展示它。
这个城市不相信眼泪,好好生活,谁不是一边流泪,一边为生活忙活。
这种情绪给它一个角落释放就好。
对,上面就是我自己的对话模式,情绪出来,另一个我会立刻觉察跳出来劝告,所以我始终又很理性地克制种种行为,我本想大发一顿脾气,另一个我跳出来说这不能怪他人,人所有的无奈愤怒都是源于自己的无能,这句话太有杀伤力了,愤怒变成了对自己的憎恨,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脑海里有太多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模式,条条框框把自己限在里面不能出来。
连表达都这么规矩,我想冲出这枷锁,才走两步,另一个评判的我就出现了,这样不对呀,得意忘形了。
这像极了我小时候,我考得好成绩,父亲会夸我太厉害了,为我骄傲,到处宣扬。
而我妈则立刻会提醒我,不要骄傲,不能得意忘形。
想起小时候,我还批评老爸:不能老是表扬我,会让我骄傲的。
想想很可笑,从来没有在内心真正肯定过自己,我的内心就是爸妈小时候对待我的模式,高兴时想到处嘚瑟下,才没一会儿,就开始批判自己,看吧看吧,又得意了吧!
不知为什么会这么害怕得意忘形?如此在乎评价的人,又怎会得意忘形?
奥威尔说过一句:”他们的激情就像水龙头一样,可以随时被人开和关。“
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可以瞬间被点燃,又会瞬间恢复冷静。
我有时很热情、热心,有时很冷漠,我在两点之间来回跳动。
当然总体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善良的人并不代表没有邪恶的念头。
有时我连这一点也是怀疑的,我之所以没有做一些出格的事,大概是脑袋里时时在权衡利弊得失所做的选择罢。
所以纯粹的人太难得。
自己在修行这条路上还有太多要做的了,我为什么总是不能在一个点上深耕下去?老是跳出来质疑它的价值?质疑就会迟疑,迟疑行动就会慢下来,一慢下来,一个我会觉得要冷静思考,一个我会指责自己:你就是想偷懒,两个我开始拉剧,没有谁一直占上风,有时是冷静思考者上风,有时是行动派占上风,我就在两者之间来回切换,不止两个,还会有个观察者在做评判。
这么写出来,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人格分裂呀,自我、本我、超我,这也不算多,正常数量吧。
我们的都有病?这病症分析起来可以症断出好多种类,不忍细看,不能细看,我还要好好生活在人间,不想去住院。
你丫就是闲的,太闲才这么多胡思乱想,让你到工地搬砖,一天累得倒头就睡你还会有这么想法吗?
这么一问,我还真想起一个场景,小时候,农忙帮家里收稻谷,早上不到5点就起来到田下割稻谷,忙了四五个小时才回家吃早饭,吃完饭又出来插秧,腰酸背痛,脚打泡,手指缝被水泡得烂掉,可我脑袋一刻也没闲着,我想着一定要走出去,不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农村待着,我想像着外面的世界,山那头的会有什么?我手脚不停歇,脑袋也没空闲,只是没跟人诉说,没有述诸笔端而已。
这么说来不是我闲的问题,有闲时只是能让我可以坐下来安静地写出来。
也不是我偷懒,在家庭最困难的时期,我是家里的精神支柱,也是家里的劳动主力。
可能还是源于对自己的不满,这么多年,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切的不满都源于对自己的不满,心底的倔犟不服输固执,我的认真善良热心勤奋这些优秀的品质并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回报,所以我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一切,认为什么都是错的,有几年的时间我就掉在这样的黑洞里,好不容易挣扎出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人都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不管品质是好还是坏,所以我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我否定了勤奋,又没学会享受,我否定了认真,又没学会取巧,我否定了善良,又学不会狠心,我否定了热心,又做不到冷漠……我一边否定一边评判。
一个旧的王朝被摧毁,新的王朝却还没建立起来。
用它来形容我的自我建立再恰当不过,我亲自敲碎了我过去以为正确的一切,望着一地碎片,不知如何拼凑出一个自己认可的自我?
就像那个找不到家的孩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哪里才是心安所在?
“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生下来就不停地飞,飞得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
也许喜欢追问人生意义的人总会更累一点,他的大脑开启追问模式就只能一生中不停地寻找答案,不停地飞,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也许是某种宿命。
这些自说自话,胡言乱语,希望未来的我有智慧来给今天的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