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小小的读书博主,我也曾尝试着自己写一点小说。可是我发现,我写的东西都比较笼统,缺少细节填充,让人读来感觉有些枯燥。
《活着》作为余华的代表作,其实是一本很好读的作品。我看有网友评价它,说这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小说,因为写得很流畅,用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就可以看完。
仔细想来,这部小说的叙事手法比较简单,大部分的事件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语言也很简练,基本看不到过多的修饰词。比如小说写某个人物哭,基本不会描写他是怎样哭的,往往就用“哭”或者“掉泪”这样简单的动词。
我想,可能是因为小说的故事足够动人,再加上作者非常用心地描写了很多细节。所以,这本看似“不加雕琢”的小说,才能打动那么多读者。
接下来,我想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从中学习一下余华是如何描写细节的。
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那部分,我最开始读的时候并没有仔细看。后来读到第三四遍的时候,我才发现这里写得有点撼动人心的感觉。
那时,福贵和老全、春生轻易不敢爬出坑道。每天都有几千个伤兵被抬到坑道附近的空地上。
一开始,那些伤兵刚被抬到这里的时候,他们疼得是“嗷嗷直叫”。几千人发出这种惨叫声是什么概念?作者写福贵和春生看着那些伤兵,“心里一阵阵冒寒气”。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天黑之后,连健康的人都抵挡不了那种寒冷,更别提那些伤兵了。
作者写他们的惨叫声“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这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读完了全书,我也感觉,这是福贵一生中最恐怖的时刻。周围是几千个将死之人,寒冷的夜里,他听着这些伤兵声音的变化。到了后半夜,就剩几个人还活着了,作者写的是“只有不多的几个人还在呜呜地响”。后来,就只剩一个声音了。
第二天福贵醒来,看到的是这样的惨状:“昨天还在喊叫的几千伤号全死了,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上面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福贵他们都看愣了,只有老全说了两个字“惨啊”。
福贵离开家一年多了,当他终于有机会回家时,他却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他本想说他要回家,结果他除了一遍一遍叫着“连长”之外,什么都说不出来。关于“回家”这件事,他是有阴影的,在他被拉去当壮丁的时候,县长的仆人因为要回家,差点被打死。所以他又想说回家,又紧张地说不出来。
我特别佩服余华,他写的东西让人感觉那么逼真,毫无违和感。比如,凤霞是个哑巴,而福贵有几次竟忘了凤霞听不到。一次是凤霞被送人后,她自己半夜走了回来。福贵听见敲门声,打开门看见凤霞,居然跟她说:“凤霞,快进来。”
我想,也许是嘴比手快,说话总是比打手势要方便一些,所以福贵一激动就忘记了凤霞听不见了。
还有一回,本来医生说家珍快死了,可家珍不但没死,反而能自己坐起来了。福贵想不到家珍竟好些了,他傻站了很久,眼泪哗哗地流,他又忘了凤霞听不到,他对她说:“全靠你,全靠你心里想着你娘不死。”
到了凤霞生孩子的时候,福贵和二喜在外面等了很久,担心得要命,后来他们听见有女人在叫唤,心想凤霞没死,才放心了。可是过了一会,福贵突然想起来,凤霞是个哑巴。他们才一下子慌了。
福贵三次忘记凤霞是哑巴,都是在他情绪很激动的时候。一般人写哑巴,往往只侧重他们不会说话,有多让人心疼。可余华却抓住了凤霞的这一特点,巧妙地写出了福贵的情绪波动。
在人物塑造上,余华用寥寥几笔,就能写出人物的深情。比如家珍,她对福贵可以算是特别痴情了,可是作者也没写家珍说了什么情啊爱啊的话,他只是写家珍说她什么都不图,只求每年能给福贵做双鞋,说她来世来还要和福贵做夫妻。
他描写有庆对福贵的感情,也很巧妙。他写有庆赢了比赛,老师给他买了一些糖。有庆回家后,就把糖全都放在床上。他先是分成了三份,接着又分成了四份,最后,还是分成了三份。
有一次,福贵在有庆的学校里打了他,让有庆丢了脸。这之后,有庆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理福贵。后来,福贵为了哄他开心,给他买了只羊。有庆开心倒是开心,可是他还是忘不了他爹让他当众出丑的事。长跑比赛的时候,福贵高兴地夸他,有庆却赶紧往四周看了看,他不想让同学看到他爹。
这之后,就有了有庆分糖时犹豫的一幕了。他分来分去,最后还是没留给他爹。他的这种做法,正符合他小孩子的脾气。
有庆死了之后,福贵把有庆放到坑里。作者以福贵的视角,写了这样一句话:“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只有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吧。那种怜爱和心疼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那种后悔,那过去的回忆,那种再也看不到有庆长大的遗憾,通过这一句话都表现了出来。
家珍在有庆坟前,又是另一种样子。作者写她是“扑”在有庆坟上的。一个“扑”字足以体现出家珍对有庆死去的痛心。“两只手在坟上像是要摸有庆,可她一点力气都没有,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可怜的家珍,因为病,想摸摸儿子的坟,都摸不了了。
作者写二喜的踏实和细心,写他第二次来福贵家,就带了好几个人,给福贵修房子。他连招待工人的食材都准备好了。家珍不能走路,他看在眼里,连夜给家珍做了个小桌子,这样她吃饭什么的都方便些。
再后来,二喜和苦根相依为命。二喜是搬运工,他背着苦根,还要拉货。作者写道:“二喜不像别人家孩子的爹,是看着孩子长大。二喜觉得苦根背在身上又沉了一些,他就知道苦根又大了一些。”
真佩服作家的洞察力。他好像能感受到小说人物很多细微的感受。让我们隔着文字,仍能感觉出那种人物的生动和鲜活。
有的小说读完之后感觉很乏味,而这种经典的小说却让人百读不厌。从余华的《活着》中,我们能看到丰富的细节。有了这些细节,虽然作者没有描写人物的外貌,但是我们仍能想象出他们大致的样子。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这么多啦,喜欢文学的话,欢迎关注一心书屋,会在这里分享经典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