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媒人,这个角色一直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古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妁之言被视为婚姻成立的重要条件。媒人,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那时,国家设立了专门管理婚姻事务的官职 —— 媒氏。他们的职责可不仅仅是牵线搭桥,还掌管着婚姻登记等诸多事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媒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愈发重要,“男女无媒不交”,没有媒人的介入,男女结合会被视为不合礼仪。传统的媒妁之言,有着一套严谨的流程。媒人先受男方家庭委托,前往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有意,便会交换庚帖,也就是双方的生辰八字。
这一系列过程中,媒人往来于两家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在那个相对封闭的时代,媒妁之言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它为男女双方家庭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的桥梁,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而且,由于媒人在当地通常有一定的人脉和声誉,他们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婚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由恋爱逐渐成为主流。很多人觉得媒妁之言已经过时,甚至认为它是对自由恋爱的束缚。但实际上,现代社会中,媒妁之言以新的形式存在着。比如婚恋网站、相亲平台,它们本质上就是新时代的 “媒人”。这些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为单身男女精准匹配对象。
身边朋友、亲戚的介绍也属于现代 “媒妁之言” 的范畴。他们基于对双方的了解,将合适的人介绍到一起。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传统媒妁之言中对双方情况的考量,又融入了现代的自由选择元素。无论是古老的媒人,还是现代的相亲方式,其核心都是为了促成美好姻缘。
媒妁之言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但其所承载的对婚姻的祝福与期待从未改变。它见证了无数人的爱情故事,也将继续在未来的婚恋舞台上发光发热。“媒人” 和 “媒妁之言” 这两个词,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温情。它们就像一本古老的爱情秘籍,记录着无数人走进婚姻殿堂的动人篇章。
从书籍、戏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媒人是婚姻的关键纽带。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邻里之间,凭借着对各家儿女情况的了解,牵起了一段段红线。比如在《西厢记》里,红娘这个角色堪称经典媒人。她洞察崔莺莺和张生的心意,巧妙地为两人传递书信、创造见面机会,最终促成了这段浪漫的爱情。
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常听到媒人一说。当时还不知道这媒人具体是做什么的,但隐隐约约明白和男女结合的事情有关。常见适龄的女子一听说媒人一词,就显得非常害羞、忸怩。在愉群翁还有这样的说法,大姑娘梳头发的时候,如果有一绺头发没有被辫住,同伴们就会群起而笑:你家要来媒人啦
被嘲笑、一绺头发没被辫上的女孩子则会红着脸追打嘲笑她的同伴们。常常跟着小姑姑,见惯了这种场面,从女孩子相互调侃的语调中可以看出,女孩子们对于媒人要来,既渴望又带着些恐惧。还有女孩子会做饭会蒸馍了,亲戚长辈如果来家里看到了,也会说,可以来媒人了。
很久以前愉群翁有男孩子的家庭,在看上某家的女孩子后,会选派亲戚中德高望重、而且是双方都熟识的长者前去说媒,可能从心里希望在这场婚事中,媒人的面子也占一些比重吧。如果一个媒人连着说成了几桩婚事,那这个媒人的工作局面就展开了,会有许多家庭都请他(她)作媒。
那个时候愉群翁的媒人靠的是人品和声望 ,再后来,到了七八十年代,经过若干年的筛选,愉群翁人在私下里认定了几个人媒人的地位,很少一部分人还继续请长者、有声望的人去说媒,他们认定,婚姻事关重大,必须得有一语九鼎之人参与其中才行。有时候,请的媒人往返于两家很多次,而事情没有进展,男方还会再请一媒人助力。
而大部分人则是看成绩,谁说媒的效率高,就请谁去说媒,当个好的媒人,还是大有学问的,所谓“闻道有先后,学业有专攻”。当媒人时间长了,就或多或少地看懂其中的门道了,再有,当媒人,一定要会说话,别看人人都会说话,此说话和彼说活还是不一样的,说媒的人要有三寸不烂之舌。
有的媒人除了不能把死人说活,别的都能。愉群翁人在认定了那么几个人后,愉群翁从那时候起就有专职媒人了,即便是民间认定的,舆论已经造成了 ,从此,这几个媒人在愉群翁的婚姻市场打开了工作局面。最有名的就是墨拉噶噶,愉群翁哪家有适婚年龄的女儿,哪家有适婚的男孩子,墨拉噶噶都心中有数。
墨拉噶噶深喑愉群翁人选择亲家、选择媳妇、选择女婿的心理,一般男方请墨拉噶噶喝了茶,让去某某家给自己的儿子提亲,墨拉噶噶不下三个回全就会凯旋。第一次去先提出男方的意思,说男方是怎么怎么看上你家的女儿了,非你家女儿不娶。看女方家说话留下余地:要商量一下。
这下,墨拉噶噶心里就有八九份的把握了,回秉男方这事有希望。过个约莫三四天,再去一次女方家,看女方家长不吐露心迹,就再夸夸男孩子的为人,和男方家的实力,就等女方家长给他准话。他就会趁热打铁催促男方把开口茶送过去。这两家的婚事基本上就成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愉群翁的男女青年也开始了自由恋爱,但那时候还处于偷偷摸摸的进行中,也不敢给家里人讲,一切都在暗中进行,这就是媒人的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墨拉噶噶的工作流程也打破了,有女方家说了商量一下后,再无下文,因为女儿不同意。
媒人反复上门,后来女方父母给话了,开口的茶也喝了,订婚的饭也吃了,临到结婚去买首饰衣物的时候,(那时候男女青年一起去买)女孩子跑了,有和恋人私奔的,也有自己一个人跑去外地的。这样的事,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在愉群翁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议论纷纷。
某某某的女儿跟人跑了--这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一直到再出现一个比这个更大的事件,这个事件才会被压下去。这样的事件给媒人的工作带来了重创,要在男女双方家庭之间跑来跑去的调解,商量怎么处理遗留问题。还没准备婚礼的还好些,就是经济和名誉上有损失。
记得那时候还有人三天后要举行婚礼了,女孩子跑了,男孩子既羞又气也跑了……还有一家,让一个媒人给拯救了,因为那时候还小,忘记这个媒人是不是我们的墨拉噶噶。立马找了另一个女孩子,添补了婚礼的空缺,婚礼如期举行了。这事当时也传的沸沸扬扬。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发生了几起这种事件后,愉群翁的媒人工作倒轻松了许多。媒人去说媒前,先要弄清楚,两个孩子之间是否已经私下里好了,如果是,这事就好办多了。墨拉噶噶去了女方家,倒也不客气,出于礼貌说出男方家的意图后,加一句,两个娃娃已经谈好了。
“娃娃们谈好了”这话如同一瓶催化剂,女孩子的父母立马就会答应这门亲,媒人就要少跑一趟了。因为愉群翁私奔了几对,父母们是真怕了。这样以来,愉群翁再也没有发生私奔的事情了。年轻人开放了,自己的爱情自己掌握;父母们也开明了,既然你们相爱,就顺水推舟成全了吧。
过去的媒人工作量大,那是事实。因为那时候,一旦一桩婚事成功,男女双方顺利完婚后,会有谢媒这一流程,那时候除了给媒人拿四色礼外,还要拿一双套鞋,为啥送套鞋呢,那时候伊犁人都喜欢套鞋,冬天套在皮鞋外面,保暖又保护皮鞋。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谢媒这一说,谢媒的时候是否还会送鞋,但肯定不会送套鞋了。
到了现在,成就了无数姻缘的墨拉噶噶也离开了人世。愉群翁的媒妁之言也紧跟形势,和现代电子通讯紧紧捆绑了。大部分青年男人自己挑选意中人,再由媒人在中间跑路说合说合,大概就是彩礼问题需要媒人了,别的事一般是青年男女之间商量好的。
也有少部分青年人,因为环境、个人性格等问题,相互之间需要中间人介绍,这个介绍人就相当于媒人,但这个媒人的专业性不需要太强。他(她)只需让两个年轻人把微信号或QQ号相互添加,让他们自己先行了解,可以了,再由媒人前去女方家里提亲。
听有关人士说,这种微信或QQ上相识也有弊端,因为是在虚拟的网络上,会存在一些差异,有的青年人过化美化个人形象,等在现实中相见后,大多会有失落感,都成了见光死。所以,现在的新时代媒人,直接让见面 ,有眼缘的再可以网络上谈、现实中谈都可以。
总之,媒人这个职业,一时半会儿都不会消失。那时的媒妁之言,有着一整套严谨的礼仪。从提亲时的郑重登门,,每一步都饱含着对婚姻的敬畏。或许有人会觉得,在现代自由恋爱的浪潮下,媒妁之言早已失去了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虽然我们不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媒人,但媒妁之言换了种形式,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传统媒人到现代的 “媒人”,虽然形式变了,但他们的初心始终未改,都是为了让合适的人相遇相知。媒妁之言,不仅仅是一种促成婚姻的方式,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它让我们相信,在这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个人与我们灵魂契合,而通过各种形式的 “媒妁”,我们能更快地找到彼此。让我们珍视这份独特的缘分,也期待更多美好的爱情故事在 “媒妁之言” 的助力下诞生。
是谁捅破了婚姻的最后一层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