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针对眼下一路飙升的彩礼问题,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没想到在读者中引发了热议,尤其是愉群翁的兄弟姐妹们,反应强烈,各有说辞。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说明我的兄弟姐妹们不是麻木不仁的,他们有思想,对社会现象有独特的看法。
其中有人对我的文章提出置疑,表示当下愉群翁的彩礼并不高,而是太低了,我承认愉群翁的彩礼不是太高,但是太低我不认同,在愉群翁彩礼虽然也是呈上升状态,但整体来看,比周边各地还是略低的,至于三四十万的彩礼,那是个别现象。
有相关部门对在过去的2024年,愉群翁的婚嫁情况进行了摸排。就黄金首饰从前两年的60--80克,上升到到现在的100克,彩礼从前两年的15万上升到了25万。其中还有两家没有一分钱的陪嫁。
我说过,愉群翁是引领潮流之地,既然要引领潮流,高彩礼低彩礼,甚至不要彩礼的人,愉群翁都存在。目前,愉群翁普通人家要求彩礼十五万,首饰八十克,楼房装修好,随礼十份,折成现金,一份五百。这是明面上,写在礼单上的彩礼数。
听说男女决定订婚之时,要送女方钻戒,叫见面礼。然后要送开口茶,就是女方父母开口同意了,要订下这桩婚事了。送六色礼 ,给女方送一样黄金首饰,两套衣物,一套化妆品。给女方父母各两千的现金。
现在还好,订婚和送大礼合并一起举办了,在农家乐或宴会厅花数千元布置,各民族的习俗都参杂其中,宴请宾客,献花,给新娘献花、给新娘的母亲献花、献词等的,我不太清楚那些流程了。
除礼单上要求的以外,还有买给新娘的四季衣物、鞋、包包、饰品等都包装精美。甜品台上各式点心、饮品,就像电影中国外的自助沙龙。当然,这一切都得拍照留念,当时,应该是当时短视频就上抖音、快手等多媒体平台了。
这在愉群翁是平常的彩礼了,高乎哉?不高也!彩礼只有十五万。愉群翁也有真正低到谷低的彩礼,是女方没提要求,男方自己送来的六万。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嫁女儿,也没有要求市区买楼房,因为女儿就在愉群翁工作。
我朋友说了,人家男方娶媳妇,总会准备新房的,不至于让新人睡马路吧。这当然是调侃,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母亲的胸怀和气度。新娘是娶到婆家的大院平房里了。娘家家车也陪了 ,家电也陪了。小俩口婚后没有经济负担,通过努力,现在是面包也有了,楼房也有了,有了一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再说说,我昨天的文章,并不单指愉群翁的彩礼过高,请看标题:高彩礼之下,愉群翁青年人的择偶走向。我是想说 ,在现在社会普遍高彩礼的压力之下 ,愉群翁年轻人对配偶有了新的选择。很多人都说非常怀念以前的婚宴,简单红火。今天我再写一下,愉群翁很久以前的彩礼嫁妆与婚宴习俗。
在我很小时候的愉群翁,生活条件有限,人们之间的礼尚往来也很简单,但很真很纯。那时候愉群翁的男女青年,到适婚年龄,不是因两情相悦、自由恋爱。而是如果哪家男孩子看上哪个女孩子了,就告知父母,父母派个媒人前去女孩子家说媒。
女孩子的父母如果觉得男孩子各方面还可以,就让女儿的朋友私下问问女儿,告知女儿,谁谁家为儿子派来媒人了,你同意不?这还是那时候最为开明的父母,最妥当的安排了。有的父母觉得儿子应该结婚成家了,觉得哪家女儿劳动有力气、做饭有手艺、长得还可以,就自做主张派人前去给儿子说媒。
如果女孩子点个头或忸怩着不说话,那就证明是同意了。媒人第二次上门的时候,孩子父母还不会马上应承,就再推脱一次,说要和亲戚们商量商量。听到这个话,媒人就明白这事十有八九要成了。
媒人第三次上门就会带着开口礼来,那时候的开口礼就是四色礼包包,糖、茶、红枣、核桃。记得那时候还是两包方块糖包在一起,四四方方的,一个砖茶,一公斤红枣,一公斤核桃。用红纸包着。没有红纸的家庭还用旧报纸包着,十字包装绳中间夹个巴掌大的正方形红纸块儿。
如果女方父母觉得男方条件一般,或女儿不同意,就告诉媒人不用再来上,有的男方很有毅力,三番五次派媒人前来,有时候还以为是媒人不给力,再换个媒人前来,媒人真的也是很关键的因素,有时候,换了媒人,还真能把死人说活,把亲事说成呢。
接着就商量订婚送大礼的事,女方父母,要拟个礼单子,那时候黄金首饰不论克说,只说要几件首饰,一般就是一对耳环,一对戒指。三五百彩礼钱,给女孩子四套四季的衣物。给女方父母一套衣料。随礼也是给女方长辈附一份四色礼。
订婚送大礼都没女孩子什么事,她被发小朋友们叫去家里,自己家里做一桌饭菜招待前来送礼的婆家人。婆家就来一桌人,全是男人,媒人得来,准女婿得来还配着一个伴郎,那时候愉群翁叫陪郎。再来几个男方长辈男人。回转的时候,女方会给准女婿送一份礼,以前就是一件衣服或一双鞋。给陪郎也送,多数是一条枕巾。
直到结婚那天,当事的男女双方都不曾单独见一面,或约一顿饭,那时候的愉群翁也没地方可去吃饭。只有领结婚证的时候,可以见到对方。送的衣物鞋子也是媒人问了女孩子的尺码后,婆家人自行买来的,多数是衣料,过后自己缝制的。那时候婚礼全是在各自家里举办,一律在寒冬腊月才举办婚礼。
在深冬办婚事,一来大家都闲了,秋季的时候,庄稼卖了才有钱筹备婚事。二来,婚礼要准备几天,数九寒天,食物不易变质好存放。还有就是,婚礼过后,剩下的食物主要是肉类,还要用来招待回门上席的客人呢,再剩下的一家人要吃一个冬天呢。
送大礼的时候,娘家就得定下礼的日子,媒人回去转告给婆家。就在婚礼还在一周左右的时候,亲戚们就会主动上门来问,有什么忙要帮的,需要什么炊具,锅呀,盆呀,刀呀、斧呀的,那时候各家亲戚都把自己家里的炊具带来,还不够用的,再去借邻居的。
那时候,愉群翁的宴席都是抓饭、粉汤。干果就是瓜籽、大豆、花生、糖。男人们带着自家的斧子、锯子等,开始剁柴禾、垒土灶、垒烧水的土槽子。女人们早上发几大盆面,不到中午就开始打馕,打馕就得整整一天。中午选两位麻利的女人做饭。一般都就汤面条。
面是手工擀的又薄又筋的面,切成雀舌,用萝卜、葱花、碎肉炝的酸汤,面条另锅下出来,倒入酸汤里,上面撒上芫荽。寒冷的冬天里,人们你一碗,我一碗地抢着吃,打馕的几个女人就坐在馕坑边上吃,剁柴的男人就坐在木墩上吃。
打完馕,还要蒸花卷儿,炸苏馓,一半女人收拾鸡,男人们则开始宰牛了,宰牛的那天,中午要吃炒牛肝、牛心、牛腰,刚好有馕。接着就要收拾白菜,胡萝卜,皮芽子、葱、蒜了。胡萝卜用来做抓饭,白菜用来做粉汤,那时候叫滚粉汤,对了还要搅粉。
婚礼的头一天,要请东。就是把直系亲戚们叫来,安排婚礼当天的事宜,谁烧开水,谁招待客人,谁站在大门前迎客,谁去娶亲(送亲)。那时候送亲的四个女人中,两位要留在婆家过夜,叫守亲。还要安排招待喜客的人,来娶亲或送亲的人叫喜客。招待喜客要另准备菜,那时候就是四盘。
四盘就是两盘肉,一盘牛肉,一盘鸡肉,两盘菜,米饭。婚礼当天,一大早男人们先来,就是茶水、抓饭招待,那时候叫待成。没有干果。中午时分,女人们会陆续到场,先是干果,茶水,接着抓饭就上来了,一盘盘黄灿灿的抓饭上面铺着牛肉块儿。
吃完抓饭吃完,女人们就坐等粉汤上来,粉汤上来还配着一大盘切成条的馕,还有花卷儿。后来为了省事,抓饭吃完紧接着上粉汤 ,或吃抓饭的当儿,也上来两盆儿粉汤,一并吃完,好腾出房间,因为是冬天,要在房间里待客人。
客人差不多走完了,才会打发娶亲的出门,要不,新媳妇娶来了,一院子一房子的客人,喜客们没地方坐。也有人家安排不当,新人到门口了,院里乱作一锅粥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人进门,招待完喜客,亲戚们把整个房子、院子都收拾打扫完毕才离开。
一直到如今,愉群翁的回族还是流行婚礼第二天,娘家选亲近的亲人三四席吧,来婆家坐上席,早上女婿和伴郎先带着礼品 ,前去娘家邀请。婆家盛情招待后,再一一回礼。第三天,婆家人带着新娘子,及几位亲戚中的长辈,去娘家回门,也要带着礼品。
娘家人也是盛情款待,至此,一场婚事圆满完结。那时候的人简单,事也简单。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彩礼嫁妆与婚宴习俗越来越复杂了,讲究越来越多了。但社会总是在进步,愉群翁也不例外。
现在的愉群翁年轻人,拥有自由恋爱的权利,结婚的前提就是两情相悦。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几百年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俗,还有盲目效仿的铺张浪费行为,在愉群翁会逐步淘汰,盼望一个全新、文明、进步、繁荣的愉群翁,展示在伊犁、乃至全国人民面前。
冬临愉群翁 (散文诗)伊宁有条南环路:城南轶事愉群翁往事之:我的外奶奶愉群翁往事之:一个小姑子和三妯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