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群翁往事之:韶华不为少女留,蓦然回首白发已上头



张爱玲写过: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这是真的,在愉群翁有这么一群人,一群女人,她们年龄在七十岁以上,个个风韵犹存,皱纹和白发,没能完全遮蔽掉她们曾经的青春经历。

她们是愉群翁第一代新女性,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大势所趋,在新社会男女平等的口号声中,走进了学校,接受了新思想,读书认字,在她们眼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说来也怪,当时,愉群翁那一届入学的女生整体颜值偏高,各有各的亮点。那时候愉群翁刚建校不久,教师大多数都是国家下派来的,有好几位是从内地来的老教师,功底深厚,责任心强。

因为政府鼓励女孩子入校读书,社教干部也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当时基本上适龄女孩子都入了学,只有少数个别顽固不化的家长,没让女儿入学读书,错过了入学年龄。后来,还是拗不过女儿,或社教干部几次三番地上门,勉强同意让女儿入学读书。

只是这时,女儿错过了和同龄人一起入学的黄金时段,和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孩子们同班读书,读两三年也就不读了,回家带弟弟妹妹,或跟着父母参加生产劳动。当时的教师有马景西老师、王军老师、沈莲娥老师等……

那时候学校有苏联捐赠的教育教学设施,音、体、美各科都开起来了,充分发挥了愉群翁孩子们聪明、灵动的天赋,那一批女孩子们给愉群翁人长期封闭、保守的环境打开了一扇窗。

愉群翁孩子们,特别是女孩子们入学率逐年上升,愉群翁除在乡政府驻地开设了学校,农业中学,各村都基本上有了村办小学,孩子们都能就近入学。

六十年代初,愉群翁最早的那批女学生要升中学了,一开始,家长们还是支持孩子继续读书的,可一旦了解到女孩子们要到伊宁县城读中学,还要住校时,许多家长就反悔了,不让女儿继续学业了。

有一部分女学生,迫于父母的担忧辍学了,从此以后,就在家里围着灶台转,十几岁,便由媒人牵线搭桥,嫁作人妇,走上了和自己的母亲一样的路,任由岁月熬白了头。

另有一部分女学生,父母或开明一些,或是家里的独女,父母拗不过女儿,或者家里有读过书的兄长,她们比较幸运,进入了中学读书,当时,愉群翁升入中学的男生也没有几个。

正当这些女孩子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一件偶然的事,打破了她们继续求学的梦想,愉群翁的家长们听说中学里有老师和学生谈恋爱了,这可了不得,那个时候,自由恋爱也是大逆不道的,况且是学生和老师之间。

有家长当即跑到县中学,不问青红皂白强行把女儿拉回了家,于是,风言风语四起,好几个女孩子被迫中断了学业,其实,年轻人在一起,难免会互生情愫,更有女生,和同学相恋,还是家里已订有婚约的女生。

就如风卷残云般,愉群翁的女学生,陆续被迫中断学业回家了,那些谈了恋爱的女孩子,被谣言淹没了,说什么的都有,其父母怕女儿名声坏了,以后找不到婆家,强迫远嫁,离开了愉群翁。

于是,家长们急着给女儿找婆家,打发出门了事,当时,不知道造就了多少悲剧,那些女生一生的幸福因此被耽搁了,刚刚萌芽的爱之嫩芽,被世俗的恶浪击的粉碎。

在此后漫长而艰辛的人生岁月里,求学的那些日子,一定是她们人生最闪亮的一段时日,如果她们不曾有过那段读书的时日,不曾通过书本看到过外面的世界也就罢了。

这些女生中断学业回家以后,此后好长一段时间,愉群翁再也没有女学生了,有的也是拗不过政府干预,送到学校一两年后,或小学毕业后不再读书了,按当时愉群翁人的说法就是女孩子,认几个字,会写名字,会算个帐就行了。

当年的女学生,也有极个别的,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参加了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学习,改变了个人命运,其余的女孩子,那段读书的岁月,成了此生中美好的记忆。

她们即便过早地溶入了世俗社会,但几年的经历给她们的生命打上了印记,眼界、心性都高于一般的同龄人,记得我一位表姨,来我家时,一直站在我的书柜前翻看,离开的时候,借走了我的一本书,小仲马的《茶花女》。

她就是当年被迫没有读完中学的愉群翁女学生,多少年后,她们在心的一角,还保留有心里的那点爱和希望,琐碎、烦闷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抹掉她们眼里的那一束光亮。

现在,还生活在愉群翁的那几个女学生,谈起当年的经历,唏嘘不已,虽说她们的结局并没有逃脱愉群翁大多数女性的生活,养儿育女,操持家务,但她们的内心,有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她们的子女,特别是女儿,一定会被厚爱,母亲肯定会让自己的女儿,享受自己曾经没能享有的权利,那就是入学读书,接受她们的母亲曾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愉群翁往事之:来自苏联的塔塔尔阿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