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书中使用的是“干”,这样读起来带有工具性质的字眼。
为什么呢?
“你母亲算什么?你说!我失去了直子,那般完美无瑕的肉体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
为什么用“肉体”来表达呢?
首先要了解《挪威的森林》的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来自百度。
我相信渡边彻对直子的情感不会较于《人生海海》中男主眼见着他第一任妻子死于怀中稍逊。
《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名,因作者村上春树从其聆听中获得一种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仿佛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
如“间”,连续的非连续性的发生。
展现的是所有被缩小的思维和形象。复杂成为简单,大变成小。
孟子说人性是有善的,荀子说人性也是有恶的。
这是人的本性。
神性与兽性。
超我与本我。
而人拥有社会属性的,存于关系中,这也是荀子提出“伪善”的根本。
由人的社会属性拉扯着人性的向善,这也是礼的根本。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善良。
在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中是怎样定义意义的呢?
“与自己的本性或核心本质达成的共鸣”——《思维的囚徒》
正如《白鹿原》中黑娃最后与朱先生说,“兆谦闯荡半生,混帐半生,糊涂半生,现在想念书求知活得明白,做个好人。”
从“伪”至“善”。
相信种子迟早会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