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是一场集中在30-60分钟的双向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比如:“明明觉得自己面试表现很好,但最终面试没过?”
“面试官很有距离感,我以为肯定没戏了,结果收到了offer。”“面试官这么问,想考察什么?
我该怎么回才能不踩雷?”
…
其实,面试官每个行为背后,都暗含“潜台词”。
只有读懂这些潜台词,你才能判断自己的面试表现,临危不乱,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今天,我就具体谈一谈。
一般地,在预约面试阶段,你就会看到面试时间。
比如说,你收到HR面试邀约上写着“面试时间10:00-10:30”,那原定面试就是半小时。
如果实际面试时间远低于或者远超这个时间,大概率都不是好兆头。
如果面试时间过短,大多面试官的潜台词是,“这人不合适,就到这吧”。
如果面试时间过长,一方面可能是面试官时间把控能力有问题,一方面面试官有犹豫。
这时候面试官的潜台词是,“候选人有些点我不满意,有些方面挺好,还需要多问几个问题考察”
所以,接下来面试官通过多问一些问题,在心里再次给你打分,最终得出是否进行下一轮面试或录用的结论。
反之,如果接下来候选人的表现依旧无亮点,那很可能和offer失之交臂。
面试中除了问一些业务侧的问题,面试官还会问一些工作之外的问题,比如你有没有对象。
遇到这个问题,面试官的潜台词其实是“看看你的匹配度和稳定性”。
怎么理解呢?
1,在匹配度上,有没有对象=是否方便加班≈你的抗压能力
2,在稳定性上,单身意味着“公司是我家”,而恋爱存在着吵架影响工作的风险,甚至结束异地恋还会放弃工作。如果已婚,还会考虑生育时间。(这个对职场女性很不友好)
当然,也不排除面试官是直接上级,方便对自己员工有全面了解。
应对这个潜台词,也很简单。
牢记一个原则和三个基本思路。
一个原则是,诚实地回答出对方想要的;
三个基本思路是,先回答有没有,再表达自己对这份工作的重视和积极态度,最后讲讲未来规划,表明自己精力管理的能力。
“有没有对象”,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到这里就讲完了。
临面试结束,很多候选人都会被问“你还面试了哪些公司”或者“你现在有哪些offer”。
面对这类问题,有些人因为不了解面试官潜台词会陷入纠结,回答起来支支吾吾,对自己不利。
其实,问这个问题时,面试官的潜台词有以下几种:
1,通过offer来看你的能力。
2,通过面了哪些公司来看你的求职意向和职业规划。
首先来分析看能力。
试想,如果你面了几家公司,一家offer没有,面试官是不是会怀疑你的能力。
如果你告知面试官,有几家进二面,在流程里也能证明你的能力。
其次来分析求职意向和职业规划。
如果面试官发现你面的几家公司,都不是一个类型岗位,那大概给你打上职业规划不清晰的标签。
很快就会筛掉这类人,不会让其进入下一轮。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对于应届生,还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时候,通常可以理解。
最后,面试官可能还有一种行为,虽然出现频次不高,但你得明白潜台词。
如果你在面试中或者面试后HR反馈时被问,“你考虑其他岗位”。(你考虑XX岗位吗?)
这种情况下的潜台词是“这人还能用,但更适合XX岗位”。
一种情况是你面的是总监岗位,但因为薪资或能力等原因,评估后只能给你经理的offer。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你面的是直播运营岗位,但是希望给你的是短视频运营。
这两种情况,求职者都需要仔细考虑一下。
如果觉得自己能力可以,或者还有面试在流程里,就可以缓一缓再做应答。千万不要落入企业“节省成本”的陷阱里。
对于换岗位的情况,如果你觉得平台好,岗位也能胜任,未尝不可以考虑;当然,如果你的规划非常清晰,非它不可,那就委婉拒绝。
最后的话
不光面试,我们日常的沟通其实也都暗藏潜台词。
能解读这些潜台词,有利于我们过得更顺心。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