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12首,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
【原文】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1)南溪:地名,今四川南溪县。常道士:人名。
(2)经行:走过。
(3)莓:苔的一种。莓苔,即指苔。屐(ji基):木头鞋,古人游山常穿这样的鞋。这里是指足迹。
(4)渚:水中的小洲。
(5)闭:指芳草遮没了。
(6)过雨:即雨后。
(7)随山:沿着山地。
(8)禅意:禅理。佛教指清寂凝定的思想境界。
(9)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里是说,彼此相对已会意,就不必言传了。
【译文】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赏析】
首两句是一路寻来,三句是远望,四句是近看,是寻到了道士隐居之处,而道士不在。用“闭门”来表示。
五六句是道士既不遇,看松寻源,亦有别趣。这些推开一层的说法。其中“静渚”“水源”又将题中“南溪”点逗得非常熨贴。
末句以见溪花之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将寻不见的意义,尽情结出。
【作者意图】
此诗是写寻隐考不遇,虽不遇却得别趣,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诗意亦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