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格式塔心理学家王铮写的一部入门格式塔心理咨询流派的一本书。作者将全书分为四大部分来介绍格式塔取向的这一疗法,分别为理论篇、概念篇、技能篇、应用篇。
在理论篇,作者首先介绍了格式塔是什么,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介绍了现象学的方法,例如,悬搁、好奇心、描述、同等化,以及五不原则,即不预设,不分析,不解释,不评判,不建议;我把你当成你的“我——你关系”;最后讨论关于各种场的理论,例如心理场,物理场,时间空间场等。
在概念篇,作者详细介绍了3个觉察区域,即内部区域觉察,外部区域觉察,中间区域觉察;关于接触和边界的概念和7个接触的抗拒模式,即投射、内射、回射、偏转、融合、低敏感、自我中心主义;有关体验循环的8个阶段,即感知、识别、赋能、行动、充分接触、吸收、消退、撤回;不同角度的极性;固着的格式塔。
在技能篇,作者介绍了心理地图的工作方式和其作用,心理咨询师可以在谈话的过程中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受、态度来层层由近及远的寻找困扰来访者的诱发事件。通过未完成事件的形成路径技术将这些未完成工作时间完成。作者还介绍了空椅子技术,和梦工作的技术,以及如何对移情开展工作。
在应用篇,作者介绍了格式塔团体心理咨询,例如孕妇团体心理咨询,家庭团体心理咨询等。作者还介绍了格式塔取向的心理危机干预和临床督导。
二、我的感触
1. 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人们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觉得过去的自己影响到当下的自己,过去的场影响现在的场。所以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回到那时那地,才能更好地在此时此地帮助来访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们此时此地的自己、此时此地场的形成是跟那时那地有关系的。例如,一位来访者小时候受到父母的虐待,等来访者长大以后,他无法形成更好、更新的人际互动。因为来访者小时候受虐待时未能表达被抑制的情绪,所以他害怕与他人建立联结。来访者长大后回看小时候的自己时,意识到自己对父母怀有愤怒情绪,这实际上是因为小时候在那个场的他没有把恐惧和害怕表达出来。因为来访者长大了,且变得有力量了,来访者会觉得自己小时候被压抑的情绪是愤怒,这说明他是在此时此地去看那时那地的自己。
孩子首先是与母亲这个角色联结在一起的,就像脐带的功能一样,而父亲的角色则是驯化孩子成功与母亲分离,并且慢慢进入到社会,首要的功能就是语言功能。父亲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人,是成为一个人的重要参照物。当父亲能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的时候,孩子往往也能与其他人建立起友谊等良好的社会关系。当父亲在孩子从自然化走向以社会化的过程中,经常以打骂、恐吓、威胁等暴力方式对待他们时,孩子往往长大会形成自卑、过敏、回避的性格特点,生活中往往也会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
那么,未来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父亲这个角色意义重大,需要有一个总体性的前提: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现代心理咨询中,无论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还是后现代心理咨询,都非常注重咨询过程中“我-你关系”的建构,这一概念源于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我-你关系”在格式塔心理咨询中可以描述为:在面对来访者时,心理咨询师将来访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去体会,全身心地理解和接纳来访者,并对来访者真诚相待。这种全然处于当下时刻的、投入的“我-你关系”,本身就具有疗愈性。
正如布伯在《我与你》中论述的那样:当我与你相遇时,我不再是经验物、利用物的主体,我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如所谓爱的需要)而与其建立“关系”。因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你”即是世界,其外无物存在。“你”无须仰仗他物,无须有恃于他物,“你”即是绝对存在者。我不可拿“你”与其他存在者相比较,我不可冷静地分析“你”、认识“你”,因为这一切都意味着我把“你”置身于偶然性的操纵之下。
在咨访关系里,大家会看到“我-你关系”。那么,怎么理解“我-你关系”呢?有一句非常简单的话,那就是我把你看成你。很多时候,来访者来到心理咨询室里向心理咨询师表达:我是这样的,我是那样的,我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问题,我现在身心疲惫,我现在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我现在手有些抖,我……我希望你能够帮助我治好,让我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其实这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把来访者视为一个有问题的人,但是格式塔心理咨询借鉴了存在主义取向和关系取向的态度,允许来访者目前这种症状和问题的存在,并帮助来访者探讨这种症状和问题的存在对于自己的意义。
2. 做到三维一体,精微觉察。
一个人的语言、情绪和躯体行为中隐藏着这些“痕迹”,所以,心理咨询师通过对这些“痕迹”的捕捉,可以更好地了解来访者内在的真实反应及需求。这里的三维一体,就是从语言,情绪、肢体三个维度进行观察。其中语言包括从语言的内容和表达两个层面,情绪包括原发情绪和继发情绪。
觉察可以从内部,外部,中部三个区域考察。
内部区域觉察:内部区域觉察是以皮肤为界,指来访者的内部感知觉。它包括身体感觉,如内脏感觉、肌肉松紧、心跳、呼吸,也包括躯体-情感状态,即身体和情感的混合,还包括内隐程序性记忆,如运动记忆、创伤的身体记忆、对刺激的躯体反应等。格式塔心理咨询认为,自我在与环境不断地接触中产生觉察。例如,当一个人简单地挥动手臂时,会感到风很凉,会觉察到身体的感觉和内在的感受。
外部区域觉察:外部区域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接触和觉察。它包括个体所有的动作、语言和行动,以及个体使用的接触功能(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谈话和运动),亦即个体所有感受和接触环境的方式。外部区域的觉察通常是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触碰到了什么……就是以感觉为基础的部分。
中间区域觉察:中间区域包括个体诠释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方式,由思维、情绪、想象、记忆和期望所组成。简而言之,中间区域充当了内部和外部刺激之间斡旋或协调的角色,其主要功能是组织体验,从而在认知和情感上达成某种程度的理解。中间区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预测、计划、想象、创造和决策。中间区域还包含信念和叙事记忆,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中间区域包含自我挫败的核心信念、理解环境和自身的定势思维等。
3. 固着的格式塔和未完成的事件。
格式塔心理咨询是帮助个体实现其自我不自觉部分向自我自觉部分转变的过程,个体不自觉的部分称为固着的格式塔。固着的格式塔指向的是个体潜意识状态中无法自知的部分。这部分往往极具惯性,是在未经觉察状态下的重复性表现。这种表现可以体现在认知层面、情绪层面和躯体行为层面。
具体而言,认知层面的固着是指个体遇到某类事情会采用某种固定的思考和应对模式(在认知疗法中也称其为自动化思维或核心信念);情绪层面的固着是指个体容易被激活某种情绪并陷入其中;躯体行为层面的固着是指个体带有躯体行为障碍的一些症状表现等。
首先,依据图形与背景理论理解固着的格式塔(图形与背景理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知觉研究)。图形是个体知觉形成的部分。图形来源于背景,与背景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这是图形与背景之间良好的动态关系。固着的格式塔会在图形的形成过程中干扰其形成。例如,焦虑障碍患者往往无法从背景中知觉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他会在形成新图形的过程中又跳转到下一个图形,不断切换却无法知觉完整的图形;或者在形成新的图形后,旧图形无法退回背景中。曾遭受应激创伤的人群往往深陷于曾经的事件中无法脱离,这就是创伤图形的固着,因为旧图形无法退回背景中,所以不断地影响着个体对新图形的知觉能力。所以,图形与背景理论对固着的格式塔的解读主要源于图形的形成与消退所造成的问题。
其次,从接触风格和极性的角度解读固着的格式塔。带有固着的格式塔的个体,在接触风格上往往易陷入某一极性的接触模式中,无法进行机动灵活的切换和调整。例如,若一个人习惯于采取融合接触模式,则在关系中会以过度讨好或过度控制的方式消融彼此的边界。不论我吞噬了你,还是你吞噬了我,最终的状态都将是失去边界,失去自我,最后陷入你我不分的境地。处在热恋中的男女很多时候就处于彼此融合的状态。固着于融合接触模式的人很难面对分离。当他们在接触模式上固着于极性的一端时,便失去了平衡极性的能力。这就如同在天平的一端加上了全部砝码,那么剩下的一端便空空如也,天平自然无法回归平衡,自我的内在也就陷入了失衡状态。
再次,从体验循环的角度理解固着的格式塔。带有固着的格式塔的个体意味着其体验循环的某一阶段受阻,无法顺利或完整地进入下一阶段,即个体内在需求动力的流畅性被打断。当需求无法被满足,动力无法被释放时,个体便陷入这种试图不断补足的状态中,而无法投入新的需求开启的体验循环,即使勉强进入新的体验循环,也总是在这一阶段反复受阻。例如,一名学生不论考出多么好的成绩,总是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反而被不断挑剔,觉得这里不该犯错,那里可以更好……久而久之,当他长大以后,不论他取得多么高的成就,他心里依然无法感到开心。因为在这之前,他不论付出多少努力,得到的反馈都是父母对他的不满。所以,在体验循环的满足阶段,他深深地固着在曾经的那种不满情绪中,而长期难以感到满足。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遗留着大大小小的未完成事件,它们或多或少地会对每个人产生影响。正如波斯特所说,其实很多时候人们现在的自己,是因为过去的自己对此时此刻的影响。很多过去未被满足的需要、未被表达的情绪、未被说出口的话语等在被抑制后便形成了固化的未完成事件,即固着的格式塔。
为了避免这些固着的格式塔,需要我们在现实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鼓起勇气,将这些未完成事件在当时当地就闭合完毕。
三、本书特色
语言流畅,不拖泥带水。
干货满满,给人很有启发。
四、我的看法
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前两部分即理论和概念篇写的比较好,第三、第四部分,可能因为自己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表示看的感受不深。而最后附录对话部分,因为没有语言情绪的成分,反而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尴尬,不能带入进去。
因为我有现象学的基础,看这本书对觉察,沟通交流,和写感触式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在接触和抗拒模式部分,可以说能发现人的主体性这个维度。
在固着的格式塔章节,通过未完成事件让我联想到了福柯的话语权,再结合语言这个话语权恰恰就是主体性生成的过程,例如书的最后部分的附录,心理咨询师不断地进行重复话语,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加强了说话人的意识,这就能激发人的能量运动,最终形成一个人,这个人开始有勇气对自己的话语和行为负责。
看完这本书,对格式塔更加的感兴趣了,还想继续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来加强和巩固这方面的认识。例如《成为格式塔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完形之路》费俊峰,《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第三版) Phil Joyce等;《关系中的自体》彼得·菲利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