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并在教育工作中积极践行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今天,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与方法,一直被人们奉为教育的最高层次。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因材施教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作为老师的我们如果把因材施教的理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一条条优秀的锦鲤。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认为学生的性格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也应不同,教学的内容也要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在这一点上孔子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面对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执行。”公西华问为什么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确不相同,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我拉他一下。”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让我在平时的教学、教育中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允许学生存在差异或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班级的留守儿童比较多,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就特别缺乏安全感并且不爱学习,经了解后我总是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关爱,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在他生病时,我常常蹲下身子去告诉他该吃药了,并抚摸着他的头,和他一起聊天,当他因为缺勤没有学到新课的时候,我及时帮他补习新课,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肯定他让他获得自信,慢慢的他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有一次孩子的爷爷到学校给孩子送药,老人很开心的和我说孩子现在喜欢学习了,说老师对他很好,他每天都很开心。听到孩子爷爷这样说,心里很是欣慰,也深深感受到因材施教的“魔力”所在。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
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地栽培。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像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中一样。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性格特征也不一样。那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成为必要。
我的学生处于高年级, 他们有较强的识记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我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注意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使设计的提问或练习,并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并且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还注意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
三、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施不同的教育
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因为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以此为基石,学生必须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通过多元化的方法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者应当帮助学生实现富有个性特点的、全面的发展。过早给学生贴标签,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其它方面不行而限制其发展。多元智能理论鼓励我们关注每个学生弱势智能发展的可能性。该理论不仅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应因“才”施教,而且还告诉我们应怎样因“才”施教。这正是多元智能理论重要的教育价值所在。
那么形形色色的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喜欢 音乐课,热爱钢琴的美妙旋律,而有的学生热衷于体育,喜欢各类竞技运动,有的学生沉迷于课外读物,对枯燥的教材理论提不起兴趣。我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强行压制型措施,动辄下禁令向家长告状,施以各种惩罚措施,而是鼓励学生在学好阶段性基础知识上充分发展个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促使其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和广大一线教师们都大力提倡因材施教,那是因为因材施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继续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教育的潜力和资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本特色的教育的新思路。